(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学校,江西 南昌 330000)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包含着多方面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指向,它不仅是让小学的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由简单单一的体能机械化训练转变为多元化的身体素养锻炼,而且还让小学体育教学的内涵实现了“质”的变化,完成了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有机接轨。本文拟从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角度解读小学体育具体教学策略,探讨如何改变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从而优化体育教学效率。
核心素养这个词最早是由OECD 提出的,但是现在也不仅仅是OECD 提倡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OECD 对此都有相关的研究体系,只不过强调的重点和定义不太一样,但也差不多。教科文组织更强调终身学习,而OECD 则认为核心素养的目标是要达到个体价值的实现及成功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并使两者相辅相成。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这个词是一个答案,是解决当今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的问题的答案。在当今社会剧烈变革的前提下,当代青年与学生肩负着重任,即个人与社会的双赢,这是国际间关于素质教育的共识。第一次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在2014 年,教育部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所以,概括来说,核心素养就指的是,当今学生应该具备的同时促进个人成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与素养。再细化就会包括更多方面,主要就是围绕科学进步、顺应时代等等主体,是当前国家一个重要的教育战略方针。
小学是教育的重要阶段,而体育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科目。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所以体育作为一个锻炼身体、培养意志的科目,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科目。这对于小学体育的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
小学阶段对于体育锻炼来说是刚起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各种体育器械,掌握各种体育活动的运动规则。重要的是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增强自身的身体协调运作的能力。这个阶段是在为以后中学甚至大学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体育精神对于运动者来说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体育精神都意味着一种勇于超越自我、面临挑战的精神[1]。体育锻炼是最能培养人的意志力的,这对以后的个人发展大有裨益。同时,体育精神最重要的另一点是规则意识,这对于学生进入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小学生从小培养规则意识,将来才能更尊重规则,接受一切成功与失败,更敢于面对自己。
体育课上,最基本的一点是个人的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的爱护需要从小的卫生保健知识的了解做起,了解这些知识以后,小学生能养成更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知道各种预防疾病的知识,这也正是体育锻炼最基本的目的,即强身健体。
在体育课上,小学生能够广范围地与同班同学接触,这不同于其他室内课程座位固定的特点,体育活动往往需要团队完成,例如足球、羽毛球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培养团队精神的机会。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接触体育锻炼的时间并不长,再加上很多学生身体发育不好、身体素质尚欠缺,所以教师不能一刀切,而是应当照顾到不同同学的需求,很多时候,体育老师对于一堂课的计划未必能完全落实,因为不同学生的完成情况不同,这个时候需要老师对于体能落后的同学多加鼓励,方能提起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轻松有趣的体育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更为合适。而且很多体育老师在课上安排的内容都千篇一律,要么跑步、做仰卧起坐,然后一堂课四十几分钟不久就结束了。但是这样会使学生厌倦。老师偶尔应该开发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所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达到让学生爱上锻炼的目的。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战略方针应当在体育课程中提上日程,这种表现方式应该体现在教学评价上[2],一方面是对老师的评价,老师应当多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需求。同时,在评定学生的体育课成绩时,也不能过于死板,也应该多元化批评学生,而不是只看跑步用时或者一分钟仰卧起坐个数。
小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相当重要。体育老师应该肩负起责任,从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出发,使体育教学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