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丽 苏巴提·阿克拉木 姚 丹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在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及时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学习生活、择业交友、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具体问题[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独特优势就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可以在学科思维的背景下,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价值理念,并将其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精神层面的指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同学面临的问题开设不同的课程。本文以大一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师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再探讨和设计,力求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德育作用,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为培养新时代高校人才夯实基础。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这些话很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产生重要影响,大学教师政治素养的培养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在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良好师德的重任。
同时,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教学技巧,教师的专业功底深厚才能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熟练的教学技巧,能帮助教师掌控课堂,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4]。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时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最前沿,关注丰富多彩的实践发展成果,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实质联系,保障每一堂课程的教学效果[5]。教学能力作为一个专业课教师的基本功底,老师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规律出发,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好组织教学,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增强课堂针对性与课堂亲和力。
教学过程中的三位立体结构包含方法、内容与教学目的。所以当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时,便能够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运行。
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得思政元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变得鲜活立体。新媒体的技术引领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增添了虚拟与现实的结合、网上与网下的互动方式,如:VR、超星、微博、微信、学校官网等都成为课程思政可以利用的工具。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互动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进一步得到优化[6-8]。
(一)微视频教学。录制课程思政的微视频,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中,通过观看微视频来实现思政教学的目标。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慕课等平台发布线上教学资源和在线论坛主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分组讨论、课堂案例接龙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现场式教学。以红色实践基地为依托,把课堂搬出去,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调研访谈、现场教学等形式,增强学生体验感与参与感,了解社情、省情、国情,为思政带来立场、情感与温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录分为十章,采取预测预防法、比较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综合教育法等,在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同时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人格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恋爱与性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大学生心理异常。每个章节都采取了先介绍关键词概念,引入案例,分析这种心理的表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面对某种特定的心理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它。并在每个章节的后面都附有相对应专题的心理测试,供同学们参考。
1.完善心理调节,通过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训学生调节心理状态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心理。
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生入校后,我们利用新生普查,重点关注家庭变故、情感受挫、情绪异常的学生。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挫折与压力。定期开展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活动,引导同学们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课程思政”的理念已逐步落实运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当中,为公共课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提供了方向,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