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陕北民歌历史悠久,不仅在陕北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全国也有名气。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在一系列生活实践当中累积生成的智慧结晶,展现了陕北地区的独特风貌,抒发了陕北人民的真情实感,也把陕北地区的优秀地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对陕北民歌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把握演唱技巧,突出陕北民歌的淳朴自然之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演唱者要做好陕北民歌的分析,并从演唱技巧层面着手进行积累和练习,让这门艺术在当代得到发扬、传承以及保护。本文将着重就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对陕北民歌进行高质量地演绎。
要对陕北民歌的演唱进行研究,首先从审美角度出发,分析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是非常基础和必要的。因为陕北民歌的演唱是为了艺术审美的呈现而服务的,而且在演唱过程当中也要处处展现陕北民歌的特色美感和风格,彰显出陕北民歌不可取代性。陕北民歌诞生于陕北的黄土高原,这个地区的人生活艰苦,但也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创作形成的陕北民歌作品在审美境界方面是任何创作艺术都不能够比拟的。在把握审美风格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对陕北民歌的演唱进行多角度的优化,进一步体现美感。陕北民歌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一是带有色彩感的描绘。陕北的民歌在语言组织方面具备独特性,因为绝大多数的陕北民歌都是用方言形式进行展现的,因此传递出来的情感是非常淳朴自然的。在诸多的艺术作品当中,欣赏主体音乐的心理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比方说黑色给人沉闷压抑感受,红色给人喜庆热烈感受。陕北民歌就有着很强的色彩感,比如信天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作品语句都是结合生活之中常见色彩创作形成的,拥有了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为人们原本贫苦单调的生活增加了不少的乐趣。二是真挚的爱恨情感交融。爱是人间至情,在音乐作品当中非常常见。普通人民的爱情更多的是以直率的形式抒发或者是直接进行表达的,这样的表达形式,正是陕北民歌在描绘爱情时最为显著的特色,没有运用细腻委婉的方法表达,而是用直接用原生态的方式抒发爱恨情感,让人体会其中渗透的情感美。
要演唱陕北民歌,首先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唱法的选择,也就是先要关注发声方法。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运用的是混合声演唱方法,也就是真声和假声混合使用。在声音特征角度进行分析,真声必须结实明亮和富有力度,假声需要圆润顺畅,保持在较高的演唱位置。而真假声融合需要把控真声与假声各自所占的比重,实现两种发生方法的协调处理。陕北民歌的曲调音域非常宽广,常常能够看到大的音程跨越。要完全运用真声进行演唱的话,常常无法有效胜任。再加上地理层面上的原因,传统陕北民歌的演唱是在野外唱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声音唱的高、传的远就要用假声方法辅助。一首歌曲可以显现出不同音区,在演唱过程当中用差异化音色进行表现,不同音色变化主要是凭借演唱者在不同音区的真声与假声交替。所以对陕北民歌进行演唱要把握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技巧,做好真假声衔接,消除衔接痕迹。例如,《小青马》这首陕北民歌的音乐跨度大,情感表现非常悲凉,给声音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歌曲每句以上行的大跳开头可用假声,而结尾处较低可以用真声表现,用来体现离别的愁苦与悲伤感。
在众多的陕北民歌当中,用来表现走西口的题材占有极大的比重。走西口是新中国建立之前陕北一代群众独特的谋生方法。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为了谋求生存和生活,男人远离家乡赶脚谋生,被留在家中的女人思念远方的亲人。音乐是生活的一种表现,所以基于这样的生活状态,有很多表达离别、思念、盼望等情感的陕北民歌由此诞生并大范围传播。这类题材的陕北民歌,有着浓郁的时代特色,也融入了诸多真实的生活经历,当前很多的演唱者因为无法感受当时的真实环境与真实场景而不能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影响到用演唱技巧把陕北民歌的艺术情感表现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观看一定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来了解当时人们的悲惨生活,并恰当运用想象力与演唱技巧将情感和声音融合起来。比如,在演唱《走西口》时,需要将演唱重点放在情感的处理方面,要做到以情带声。在这一过程当中做好气息的把控也是非常关键的,以便起到烘托情绪的作用。在涉及到哭腔的演唱之处,可以利用戏曲演唱方法当中的嗽音将悲切情感体现出来。
我国的民歌曲调和语言关联密切,陕北地区的方言有五种声调,在一部音乐作品当中,这几种声调高低起伏富有变化,也影响着曲调的音高走向。在不会影响旋律流畅度和自然性的前提条件之下,用普通话演唱民歌可以让人们听懂歌词,但是却常常无法把地域特色与地域风格展现出来。方言演唱可以保留民歌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增加民歌的地域色彩,也能够对音乐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独特曲调风格的建立。在对陕北民歌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方言的把握以及咬字的运用。在陕北民歌演唱过程中可以有选择保留方言,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加入一定的普通话让大部分人可以听懂且接受。在处理陕北民歌的咬字问题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把咬字以及韵腔结合起来,保证咬字清晰,结合表达歌词的需求控制轻重缓急,清楚表达歌词含义,显现出歌曲的韵味。方言以及咬字的演唱技巧需要在实践训练当中得到强化,提高音乐表现的丰满度,传达出真挚的情感。
润腔技巧是陕北民歌演唱当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恰当的润腔有助于增加音乐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也能够让情感表达更加的细致和深刻。陕北民歌当中有不少极富特色的润腔,需要在演唱过程当中恰当运用和灵活把握:一是甩腔。在不少的戏曲与民歌当中都会应用到甩腔,而陕北民歌的甩腔和方言关联密切非常典型。陕北人在说话时有拉长音的习惯,会在长音后加上重音字。陕北民歌当中会在很多的长音后加上短的装饰音,这就是方言表达当中的一种习惯。这样的音是指长音后的短装饰音,需要在演唱过程当中将音甩出去,在长音拖够时值之后,迅速提起气将声音送进头腔。二是断腔。陕北民歌当中有很多断腔技巧的运用,在对这部分进行演唱时,需要将各个音符唱的真切实在,把每个字词交代清楚。部分断腔要先重后轻,使得整体演唱更具弹性。三是衬腔衬词的润腔。衬腔衬词在陕北民歌当中运用普遍,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格式与规范。在对其进行演唱时,必须做到轻巧恰当,进行情感的有效渲染,保证情感自然流露。四是滑音的润腔技巧。陕北民歌演唱当中有不同类别的滑音,而类别不同,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也会有变化。在演唱过程当中,需要结合方言唱出清脆和棱角,体现出民歌的细腻与精致感。五是苦音的运用。陕北民歌通常会利用苦音传达凄苦悲伤的情感,和西北地区的哭腔关系密切。在苦音的运用上,需要根据作品的情感表达需求恰当使用,将情绪逐步推向高潮,实现情感的有效释放。
在对陕北民歌进行演唱时,需要将音色处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把握音色处理的技巧。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是在音色上尽可能靠近传统民歌,当然并不是要求做到完全一致。在陕北民歌演唱当中,男声演唱要更多一些,不少女声在演唱陕北民歌时用真嗓子演唱,效果不太理想。于是可以尝试在演唱过程当中,运用科学发声方法,唱出民歌的甜美,再加入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处理技巧,使得民歌演唱和欣赏者的欣赏层次与实际需求相符。民歌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传承以及演唱者为民歌注入了自身的生活体验,所以在演唱当中要将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在音乐风格的把握层面,需要了解陕北民歌诞生于黄土高原,此处有着非常特殊的地理和人文条件,而这里的民歌也表现了一种达观爽朗、有阳刚之气的性格。于是在演唱当中要做好风格上的把握,在演唱过程当中注意品味音乐风格和音乐作品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保证技巧的运用和处理与风格一致,体现出陕北民歌独特的风格与韵味。
不少民歌的演唱者会过度关注音乐层面上的演唱技巧,而没有做好充分的演唱准备工作,事实上只有做好演唱之前的研究分析,做好演唱的准备,才能够真正为多元技巧的灵活恰当运用做好铺垫。在演唱准备环节需要特别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熟悉陕北民歌的地方特色。了解陕北民歌的地方特色,需要有一系列的实践体验和对生活感受的融入,于是要创造条件体验陕北生活,借助实地考察以及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相关的生活习俗,然后把这些元素和体验融合到艺术处理当中,展现出民歌的美好。二是要了解陕北民歌创作背景。把握陕北民歌的创作背景,主要是为了在演唱过程当中辅助情感的充分抒发。所以在对作品进行演唱时,要把从背景分析当中获得的感受和思考融入进来,利用更加自然的演唱表现手法体现出歌曲的精神与情感内在。
陕北民歌是在陕北黄土高坡形成的音乐艺术,其形成与陕北地区的地理、民俗、方言、历史等诸多要素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所凝结的是陕北人民的智慧以及对生活生命的感悟。陕北民歌题材丰富,把陕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对陕北民歌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必须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对演唱技巧的研究,以便充分满足舞台表演和声乐教育的实际需要,让陕北民歌得到保存和发扬,让我们的民族艺术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