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伊琳
河南省栾川县图书馆,河南 栾川 4715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万物互联的背景下,互联网能够把人、事物和数据有机结合在一起,凸显了网络的存在价值,与此同时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在万物互联背景下,各类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呈现出智能感知特点和全面互联的特点。公共图书馆具备系统的感知体系,能够将其分为业务感知和基础感知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图书馆的业务表单、管理数据以及用户及需求等感知,后者主要包括社会平台、读者的信息以及媒体的反馈和社交媒介的舆论。不仅如此,图书馆还拥有可以保证业态平稳发展的基础结构,比方说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打造的基础框架与有关的技术等等,此外,还有政府部门的扶持,良性产业链催生以及图书馆的新型服务等相互配套的产业。
智能感知能够给图书馆提供并处理信息感知,与此同时,万物互联可以为信息的有效传播架构桥梁,它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第一个是具有分散、异构特点的数据,实现这些数据和终端、用户的相互连接,可以将数据信息、相关人员、时间与地点实现共享和全面互联。第二个是可以帮助图书馆突破行业与地域的限制,建立起具有跨行业、共享特点的服务体系。
在万物互联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应运而生,信息的载体由原来的实体转变为数字,数据资源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2012年EMC与IDE共同出示的数字宇宙报告内容来看,发展到2010年,世界范围中的数据量将高达40ZB,换算成GB为40万亿,而且绝大多数的数据都是机器形成的,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大概占信息总量的3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势头下,公共图书馆即将步入大数据时代。
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自动搜集、整合并处理互联网中的优质资源,在过去,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目前,数字图书馆已经跳出了这个局限,资源的来源丰富,且种类多样,在智能感知的基础上,图书馆势必会形成大量的数据,如果可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高效利用,有利于优化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情况、用户服务以及信息获取[1]。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公共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极其相似,近几年,公共图书馆已经做到了负载均衡,建立了在线、近线与离线的3级储存体系,而且也采取了分布式的计算技术,在各种服务类的应用和程序中,融入了位置服务理念、传播分享理念以及社交互动理念等先进的理念,优化了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改善了图书管的服务模式,而且可以把全部的图书馆元素借助物联网有机结合在一起。伴随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在提升了数字图书馆的硬件建设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图书馆软件平台的建设水平。
第一,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展开规划与设计,在万物互联的形势下,图书馆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它属于一个经过有机整合之后的群体,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应注重业务革新、确立科学的制度与规范,促进单体的共同发展,实现单体的相互影响。第二,在继承的同时注重发展。图书馆在过去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知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汲取优秀的经验与知识,维持图书馆的特色,利用前沿的信息技术做到智能互联,促使新产业和新组织的产生与发展。第三,将产业催生以及互联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建立起与之配套的业态环境基础上,才可以最终取得多方共赢的结果。需加强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图书馆和其他行业的相互合作,促进多方的共同发展,建立起良性互动[2]。
以后,图书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不仅要囊括以往的纸质文献,还应当积极吸纳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数据资源,采取外购与自建的方式进行扩张。不仅如此,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把需求当作导向,对用户的行为数据展开分析。随着社交网络、移动终端以及各种感应器的应用,势必会形成许多的信息资源,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分析这些资源为基础,保证工作的有效性[3]。
对于图书馆来说,在过去,服务的形式主要是到馆借阅,在万物互联的业态新形势下,图书馆需采取主动服务的形式,把服务的重心从原来的图书馆转变为用户。当前形势下,过去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阶段的实际需要,用户更加青睐使用网络资源,为了可以为用户提供便利,图书馆应大力推出智能服务,便于用户查找和利用信息。
综上所述,要想推动公共图书馆新业态的良好发展,一方面需要全面应用既有的经验与成果,另一方面还应当留意提升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需要充分展现自身的独特优势,对主要的环节和部分进行提升,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