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姿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0
近年来,学生资助资金持续增长,突破2040亿元,连续十二年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报告》指出,国家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1150.30亿元,比上年增加99.56亿元,增幅9.48%。在高职扩招和职业院校新奖助学金政策的背景下,国家对高职学生资助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这有力说明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魄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生的深切关怀和厚爱。
虽然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档升级,为解决学生经济贫困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资助育人效果相对较低,资助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诚实守信观念淡薄,自立自强意识不强,感恩奉献认识不高等等,集中体现在对贫困生的思想塑造和能力提升关注不够,有损了资助的公信力,降低了资助育人的实效性。资助育人模式是决定资助育人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它从资助理念、资助目标、资助内容等多方面影响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创新资助工作,落实育人使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亟需对当前资助育人模式进行系统反思,在批判与继承基础上构建有效的资助育人模式。基于此背景下,系统梳理国内外资助研究的学术史,反思总结当前研究的经验与不足,将为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研究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对资助问题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集中对资助理论和资助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具有典型意义的资助理论分别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亚当斯“教育公平理论”和约翰斯通“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这些研究成果为资助政策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实践中推动了欧美各国资助模式的创建。马彦周[1]认为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免费高等教育加助学金资助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收费加贷学金模式”;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混合资助模式”。这些模式虽各有差异,但方结阳[2]认为纵观国外的资助政策,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助学贷款、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并且基本上都是有偿的。
进入21世纪后,国外学者愈加重视资助的规范性、长效性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因而研究重点发生了转向。段玉青[3]对目前国外高等教育资助的研究状况总结为五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资助的研究。二是大学生资助与学生学业发展的研究。三是大学生资助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四是大学生资助与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研究。五是大学生资助的评价与监督的研究。
国内对资助问题的研究,起步落后于国外,学界普遍认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84年高校收费试点和1994年大学扩招,导致大学学费逐渐攀升,许多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入学成为难题,因此国内学者对资助问题的研究在此时期逐渐增多。梳理各类文献,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许多学者对完善资助育人体系进行了探索,提出通过建立反哺体系、责任追究机制、信用机制、评价体系等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孙维佳[4]认为反哺教育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还显缺失,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中亟待构建反哺体系。宋宇宽[5]提出通过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和信用机制对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在学校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补助。候昀晨[6]认为建立一套有效的资助评价体系会更有保障。
2.资助育人方法与路径研究
关于资助育人方法与路径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呈现出多元化、融合性、时代性的特点。多元性体现在许多学者结合高校资助工作实践,提炼了各具特色的资助育人模式。这些模式体现了资助理念从“保障性”向“发展性”资助转变的过程,反映了资助的育人化、精准化、公平性等价值取向。名称虽繁多,但大同小异,集中于发展型资助、精准资助和权利与义务对等资助三种模式,其他模式的创新点都可归入以上三种。第二个特点融合性表现在,许多学者尝试将资助育人融合在其它育人体系中,从而提升资助育人的合力。第三个特点时代性表现在,资助育人方法与时俱进,资助愈加精准,技术要求高。
3.资助育人实施效果研究
学者们对资助育人的效果评价普遍较低,杜林、许敏[7]认为社会资本存量和个人成长力是影响资助育人实施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关于如何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性,张芳芳、王振国[8]认为地方高校自己更要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从工作理念、工作制度、工作体制、机构设置、工作队伍、育人体系等多个角度、多措并举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工作实效。
国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00年,以2010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为标志,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其应用研究尚少,应用领域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领域为主,辅以医学、旅游学和军事领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早期以知识性介绍为主,包括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和主要思想。主要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关注较多。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它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功能和价值。
国外资助育人研究有以下特征:1.研究历史长;2.研究内容集中于大学生资助理念、资助政策和资助模式的研究,对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研究偏少。
国内资助育人研究有以下特征:研究重点从“资助”逐步转向到“育人”,学界对资助育人的实效性研究愈加重视;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基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类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多见于学位论文;研究对象涵盖了公办和民办高校,中东部和西部高校,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体现了不同主体,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特殊性;马斯洛需求理论、供给侧理论和契约理论用于研究较多,缺乏研究视角的创新。虽然有趋势将积极心理学融入资助育人的研究,但从研究内容来看,以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帮扶为主,聚焦于感恩品质和诚信品质的微观研究,对贫困生的全方位培养有待系统化。第二,研究结论较为相似,都关注了贫困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了发展性资助的重要性,但是对贫困生的积极品质关注不够,如何激发贫困生的积极品质从而促进其发展有待深入实践。第三,观点较为零散,实操性还不够。这些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综述,未来研究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资助育人实效性研究作为热点将会持续,并进一步深化,关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内涵式发展研究将会增多。第二,后续研究需拓宽学科视野,借鉴其他学科优势。积极心理学自2000年引入国内,国内学者对该学科的应用研究集中于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帮扶等领域,资助模式与积极心理学融合性不强,深化积极心理学在该领域的应用研究可能会为资助工作的转型升级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