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0)
动画电影与普通的影视作品不一样,动画电影主要是以动画制作,相当于画出来的电影。动画电影是一个电影的一种类型,和儿童片也不一样。漫画在儿童看来是卡通,而青少年称之为动漫,动画电影也是如此。动画制作氛围二维制作和三维制作,二维动画是主要是flash 动画,“逐格拍摄”比如我们看到的电影海报等。3d 动画就是三维制作,比如我们看到的动画电影。三维动画是在电脑上在后期进行大量的制作,运用计算机及专门软件设计制作的模拟立体的影像效果动画。日本主要是以二维制作为主,当一秒钟有24 张以上的图时,人们肉眼所看到的就是连续的影像。随着时代的发展,二维和三维相互结合,使人们曾经想象的神话人物或是本身为死物的一切都变得有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狮子王》、《泰山》等则是完全实现了二维和三维的相互结合。而《冰河时代》则是通过大量的后期制作,与现实完全不同,是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标志。动画电影与艺术相融合,与不同领域的各类艺术相结合。宫崎骏是运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美国动画电影主要以3d 技术为主要依据。两者所创造出的动画电影各有千秋,却也给动画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4 年只做了一部动画电影,这与今天有些剧组4 个月拍一部电影完全不同,老一辈艺术家的付出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60 周年之际十分感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诞生,在此基础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7 年成立。其创造的最重要里程碑之一是《大闹天宫》。“老艺术家们甘耐寂寞,每天加班加点,为的是让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形象站起来。”上海美影厂现任负责人郑虎说。半个多世纪前,《大闹天宫》的诞生圆了中国早期动画开山者之一万籁鸣的“西游梦”。如今年逾八旬的万籁鸣之子万国伟回忆,父亲酷爱《西游记》,尤其是大闹天宫。上世纪50 年代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西游记》小册子,在上面写写画画,把整部动画片脚本的框架都标在了上面。
“我不愿模仿!”这是已故上海美影厂首任厂长特伟经常提起的五个字。他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之父”、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自上世纪50 年代起,上海美影厂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动画发展模式的中国之路。从1955 年筹备《骄傲的将军》开始,特伟主导的美术电影创作就尝试探索中国传统戏曲与动画的结合。很快上海美影厂又从齐白石国画中汲取灵感,艺术团队夜以继日研发,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了。后来,又有《牧笛》《鹿铃》《山水情》等,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初具规模,扛起中国特色动画审美之旗。
中国学派的含义可宽可窄。宽到把“中国学派”看作一种中国人看问题的视角和观点。它未必成体系,未必有一套自己的概念、理论,这与狭义的、严格的学术流派意义上的“中国学派”可能有区别。
从第二层的严格定义来看,目前大概还没有太多支撑“中国学派”的学术论著。但从第一层的宽泛定义来看,这种论著其实已经很多了,很多人可以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看世界,这些都可以叫做“中国学派”。
从不同文化之下人具有的不同视角和不同认知方式谈起,我觉得“中国学派”可以分为五个层面,越往上越严格。
第一个层面,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看法。由于认知方式未必统一,所以在不同文化里面成长起来的人看待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不一样。
第二个层面,中国人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看法不一样,但独特性未必那么清晰,只有向上走一步,才能形成中国人独特的看法。比如公共关系从业者最初认为公共关系可能是普遍的,但逐步发现在美国做公共关系所用的战略并不能适用于别的国家,所以他们就编了一系列书来讨论亚洲人、东欧人、西欧人、拉丁美洲人、中东人、非洲人、北美人的视角。他们说的视角在双重意义上都是复数,就是说亚洲不一定只有一种看法,但亚洲整体上可能跟拉丁美洲不一样,拉丁美洲又和欧洲不一样。因此,第二个层面说的就是不仅有看法,看法还要有一定独特性。
第三个层面,中国人开始形成系统化的独特看法。在第三个层面说的是一套中国人的成系统的独特看法,可能会发展出一些不同于其他人的基本概念,作为所有分析的基本工具。基础概念的出现当然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但如果没有出现独特的概念,就不能说达到了第三层。
第四个层面,中国人形成了成系统的、独特的、统一的看法。开始是独特的,后来是系统的,现在是统一的,逐渐把对某个小问题的看法变成对某一个领域的看法。提出一套独特的、成体系的、统一的看法,就可能会走到第四个层面。这一层面除了要有概念,还要有独特的、成系统和统一的理论。比如阎学通等人探索的“清华路径”就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第五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层面,可能就不取决于中国人自己了,这就是独特的、成系统的、统一的、同时又被别人承认的“中国学派”。这主要取决于在对外交往层面是否获得别人的承认。当然别人承认不承认,也许跟学术水平关系不大,反而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就是发展“中国学派”的五段论,现在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逐渐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再往前推进一点点就是有一些独特的看法。当然,某些领域可能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某些领域甚至已在试图进入第四个阶段,但总体上来讲,目前还在第一和第二阶段。
同时,没有前面的铺垫,第五步就没有任何可能性。但是,做到了前四步,别人未必就会承认已经形成了“中国学派”。一个独特的、成系统的、统一的、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中国学派”,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中国整体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
从浅表层面来看,《大鱼海棠》讲述的是一个神界女孩与人类世界的男孩相恋的纯爱故事。然而,当我们深入影片的叙事内容与视觉表象后就会发现,相对于女孩对男孩的纯爱而言,影片更为深入和重要的主题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讨。片中主色调为红色,以此来象征爱的炙热与生命的生生不息。画面中加入了不同层次的绿色,点缀着画面,也表现出了生命的欣欣向荣。场景中悬挂在海洋和天空之间倾泻的绿色水柱和绿色的树叶,它们与红色的环境色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炫美的视觉冲击。色彩的运用不仅从视觉上给予观众冲击力,也是影片進行民族化创作的一种方式,更展现了制作者造型艺术的美学素养。配乐是影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显示影片神韵的重要载体。《大鱼海棠》的配音、配乐与影片中细节的精细打磨相配合,将影片中国风浓郁情绪的磅礴大气发挥到极致,表现力极强,处处充满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缩影。
该影片取材于《西游记》,但却是老瓶装新酒,运用旧题材演绎新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创作团队摆脱了原作西游记的故事框架的包袱,编剧轻装上阵,融入新的价值观和好莱坞经典的故事表现手法,挖掘东方元素神话题材,对原著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演绎。并以全新的三维数字动画的形式讲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被如来佛主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再次遇到了俗名江流儿的小和尚,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自我,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对于中国动画电影来讲,重要的是能够结合中国古典元素去讲述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故事。虽然当前的市场经济以及消费经济消磨了人们的斗志力,但是人们内心却依然保存着英雄主义的种子。作为一部讲述失落英雄故事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为观众们激起了深藏在内心的英雄主义的烈焰,影片中的孙悟空与现实中的观众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引起了观众们对童年生活的追忆。这是《大神归来》讲好故事的重要的因素。
“《哪吒》最成功的是从传统神话题材中寻找灵感,吸取养分,并通过现代化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使之贴近现代生活,符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受到观众欢迎。”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可供动画电影创作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只要影片的切入点有独特之处,表达方式上能与观众形成互动、与现代价值观相匹配,就会有市场。从中国动画史来看,中国动画学派走出了一条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发展道路。孙立军表示,中国市场很大,动画产业环境正在趋好。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这条道路就一定会再现辉煌。《哪吒》的成功是所有坚持民族动画创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中国动画电影要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尊重,创作者们需要努力找到我们国家文化的根源,创造出更多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影片,携手把中国好故事说给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