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桥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湖北省恩施州公路管理局工程处,湖北 恩施 445000)

在路桥工程施工软土地基处理工作中,运用传统处理技术和新技术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提高软土地基处理效果,促进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今后在路桥工程施工软土地基处理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严格遵循施工工艺流程,促进这些处理技术得到更好地运用,确保路桥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提高路桥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建设效益。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

软土地基一般来说就是由淤泥、软性黏土等组成,它与普通的地基比较,其本身的含水率比较高、强度比较低、泥土之间有着很大的空隙、比较容易压缩、承载能力也很差。正是因为软土地基具有这些特点,如果在道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不对其进行加固处理,很容易在施工后期出现局部塌陷、强度降低等情况,给工程施工带来一定的麻烦,也必然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最终符合道路桥梁的施工要求。

二、软土地基的特点对工程的影响

软土地基本身由于其具有渗透性差、间距性大、压缩性大、抗压性差等鲜明特点,导致其对路桥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在路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没能处理好的话,就可能导致整个路桥工程的质量差、稳定性低,严重的还会导致整个路桥工程无法投入使用。一些路桥工程的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没能对施工地的土质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采用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不符合施工地的实际情况,也可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影响整体路桥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由此可见,在进行软土地基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软土地基的施工方法,这样才能保障整个路桥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路桥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一)强夯处理技术

强夯处理技术作为软土地基处理的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在路桥工程施工中被广泛应用。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高空中重物下降产生的巨大重力作用,对软土地基反复进行压实,这样软土地基的压缩性就大大降低,土质间的缝隙也会自然缩小,软土地基的承受力便得以增强,性能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强夯处理技术原理简单,操作方法容易,它可以影响深度高达10.5m的软土地基,通过反复夯压,软土地基的强度能够提高3~4 倍,大大降低了路桥工程软土地基易于变形的可能。因此,强夯处理技术得到了路桥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青睐。但是,这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处理软土过程中高空重物自然垂落会产生较大的振动,需要设置隔振沟或建造隔音墙来降低振动的影响。

(二)砂垫层处理技术

砂垫层处理技术也是目前软土路基处理使用较多的技术方法,适用于含水量高、软土层较薄的情况。可以通过在软土地基上设置厚度0.5~1.2m 左右的砂垫层,对软土地基起到加固作用,同时为上层排水提供支持。砂垫层对于降低填土水位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创造机械设备运行条件,避免因机械设备自身重量荷载而导致软土层出现变形问题,必要时可适当增加砂垫层的厚度。在砂垫层的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基础面处理工作,确保砂垫层填铺均匀,避免因砂垫层施工质量较差,影响结构排水性能。此外还可与挤淤砂石处理技术配合使用,采用挤淤砂石处理技术对表层没有硬壳、地下水位较高的路段进行处理。但在施工过程中,应防止砂石出现不均匀沉降,保证施工质量。完成施工后及时对基础强度进行检测,满足工程要求后再进行上部结构施工。

(三)排水固结技术

软土地基的整体排水固结的特性比较好。所以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排水固结技术,从而可以对软土地基起到增强稳定性的作用。排水固结技术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就是砂井排水法,施工的整体过程当中,需要在底部铺设大量的砂垫层,整个工序之中要保持排水沟一直处于疏通的状态。然后进行排水砂井的建设,整体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标记好待完成工程和已经完成的工程,工作人员要熟悉掌握每一个点位的具体位置。为了保障整体技术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施工过程当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始终保持导杆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结束语

如今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路桥工程施工数量和施工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国各地地质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导致在路段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情况十分常见。在软土地基上进行施工,构造物会存在较大的沉降,甚至出现坍塌的问题,严重影响道路和桥梁使用的安全性。因此需要做好软土地基处理工作,科学应用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并注意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确保路桥工程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