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河南 虞城 476300)
信息传播已经不仅关乎新闻领域,也关系到国家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和国家发展战略,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当务之急,掌握话语权、把握主动权迫在眉睫。
在这一语境下,新闻传播行业从内容到形式、从规则到流程,都在发生巨变,跨地域、跨行业、跨平台的竞争与合作成为主流,新一轮的格局创新正在形成。因此,今天的中国新闻传播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以理念驱动发展、以实践拓展局面。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已经跨入了多媒体、多终端、多用户、多需求的时代。一方面,技术支撑下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形成了新的信息场,舆论引导进入了多场域、多任务的时代;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保持观念上的开放度和行业上的敏锐度,拥抱新技术、占领新平台、凝固新成果,才能赢得融合时代的媒介竞争。
1.新时期,信息传播的较量在于效率和质量。如何在关键时刻获得高质量的有效信息,是舆论引导的关键所在。因此,融合时代的主流媒体要站在技术高地,努力突破视角局限,通过组织多媒体集成、多要素聚合、多手段并用的传播方法,使传统报道与新兴技术融合互动、相互支撑。
2.做好个性化、人性化传播,力求广覆盖、高效率传播,将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的报道内容植入移动空间,制作成条分缕析的手机推送,转化为交互扩散的系列作品,成体系、高效率地宣传国家政策和发展成就,以提升宣传效果、扩大宣传影响、营造宣传气势奠定了基础。
从大众传媒时代的单向传播到基于互联网、自媒体的互动传播,今天,不仅官方媒体能够实现舆论引导,参与其中的每个个体也能发出声音,左右事态的走向和大众的思想。“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具体而言,主流媒体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新时期对于时、度、效的新要求。
1.抢占报道先机。纵览古今中外对于新闻的定义,都离不开“时间”这个关键词。新闻人的职业使命便是与时间赛跑,将新鲜出炉的一手消息用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如今,技术革命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高速传播,主流媒体要想占领先机,必须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手段,确保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
2.把握宣传尺度。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不隐瞒、不夸大、不歪曲,也要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顾全大局、头脑清醒,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确保舆论引导真实而不失实、适度而不过度,防止分寸“拿捏”不准,避免火候不到或火力过猛。
3.讲求传播效果。从内容上提升亲和力和感染力;从形式上强化吸引力和创造力。
从2016 年2 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到2016 年11 月总书记在第17 个记者节上的讲话精神,其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思想和新表述,植根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土壤与当代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1.坚持党的领导。结合中国新闻实践,将党性原则作为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2.引领正确导向。著名记者普利策曾把记者比作“桅杆上的瞭望者”,要时刻关注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正如瞭望者之于全船航行的重要作用,新闻工作者能否通过报道引领正确的舆论方向,同样关乎国家的未来和事业的生命。
3.做好正面宣传。当下,我们立足改革攻坚的新时期,在创造新机遇、搭建新平台的同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信息传播是社会发展的温度计和晴雨表,越是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新闻工作者越要勇于面对错综复杂的舆论生态,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资源越发丰富,各地的新闻事件信息更具多样性,信息量非常大,与此同时,媒体应当更加注重新闻事件的质量,充分考虑新闻事件信息的准确性、正确性,全面综合考虑新闻信息发布后产生的社会效应,并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发布,要严格避免为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新闻内容质量的现象。
影响人们思维的第一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媒体的报道。所以,媒体应当合理把握一些比较热点的舆论,科学设置新闻议程,利用合适的方式正确反映主流议题,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发布。
当前,还没有针对网络言论的立法和处罚机制,人们未能深刻认识网络环境中发布的不良信息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要想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每一个网民都应当加强自律,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作为新闻传播的媒体行业更应当严格要求,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高质量、高标准地传播新闻产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新闻传播是大势所趋。新闻传播人员既要坚定立场、坚持特色,也要塑造开放的世界观,坚持创新的价值观,通过服务战略大局、深入百姓人心的优秀新闻作品,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及民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