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育出版社,云南 昆明 650034)
当前,网络教育突破了时空界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借助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等设备随时随地上课,其在线互动教学、课程回放、AI 测试、分析反馈等多种体验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家长,不少学生也表示受益匪浅。敏锐的教育出版社已经开始着手数字化教育出版平台建设,并将其视为数字转型的重要形式,但在实践发展中存在着资源分散化、模式趋同化和用户应用率不高等现实问题,基于发挥平台规模经济和实现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数字化教育出版集成平台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其发展趋势是向融合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教育解决方案拓展,而创新策略则主要从建立资源协作联盟、对接学校教育需求、创新技术服务等方面实施。
网络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普及文化的教育目的,主要以市场细分、知识延伸、个性化知识弥补及提升为定位,服务于各个年龄段、各个学科、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同时,网络教育也为在职学习者提供高等学历教育及资格证书、技能培训等职业教育的个性化继续教育服务。
在校传统教学是学生们接受教育的必尽义务,一些学生会存在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心里。但参加网络教育的学习者往往是想提高成绩的学生或者求知欲很强、有强烈上进心的工作者,他们学习热情高,主动意识和自律意识强,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需求和针对性定制是他们参加网络教育的目的。
传统教学有完备的学习设施、系统的课程安排和完整的实习实践,学生能够在教师、同学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而网络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必须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计划,规划好学习目标并完成自己的课程安排。
网络教育的便捷性和组织形式的个性化,体现在学习者的上课时间、授课地点不再受到局限,学习者能够基于自主学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方便的时间、方式和教学平台,自主选择网上课程内容,并在平台上完成师生、生生交流,完成作业的提交和批改,完成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一是起初各个出版社看到教材教辅有利可图,一哄而上,造成选题重复多,出书品种雷同,即同质化现象严重,摊薄了各个出版社的利润。随着教学的多元化,教材教辅的适应面越来越小,原来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现在只能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使用,教材教辅的利润越来越少。二是民营书商工作室的成立,则是对教育出版社致命的打击。教材教辅的起点较低,民营机构容易拉起一支队伍来进行策划、编写等,经过几年的发展,民营机构逐渐形成了自有的灵活的销售渠道,给教育出版社带来巨大竞争压力。
教育出版社在运维方面投入很少,销售力量一直比较薄弱,加之“一费制”的推行,使得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教辅销售已经不能再走学校征订这条路,由此更加依托新华书店和民营两个渠道。随着出版社的改制,原本寄希望于加强发行力量,但却没有得到真正改善。以某出版集团为例,组建集团后对发行进行了整合,各出版社的发行人员都集中到集团的发行中心,再由集团统一发行各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虽然想法很好,但运行下来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是发行人员要面对十几个出版社的各类图书,而不同类型的图书面对的客户和销售方式大不相同,发行人员不可能对每本书的情况都很熟悉,即使这本书的内容很好,也势必会影响图书的销售。二是编辑和发行人员分属两个单位,不在同一个地方办公,相互之间不利于沟通,使印、发的流转周期变长,让原本就比较呆板的销售方式更显雪上加霜。
首先,处理好传统教育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出版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传统的纸质教材教辅出版仍是目前教育出版社赖以生存的支柱板块,只有传统教育出版做好了,才会给数字化教育出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探索出合适的数字化教育出版商业模式。这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出版社创造价值的内在核心逻辑使各部门有机关联起来,相互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育出版社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在服务教育的出版思想下,以资源+平台+产品+服务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再次,着力开展出版流程再造和运营方式变革。按照数字出版的生产逻辑重排业务顺序,打破传统教育出版单一的线性流程,让新的出版流程与批量协同生产数字内容相适应。同时,要完善出版社数字化经营管理,在产品开发、技术应用、工作方法、流程管理、营销拓展和运维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协同发展。
教育的数字化需求很多,有针对政府教育部门和机构的平台建设;有针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管理、教研系统;有针对学生的在线作业、辅导;有针对家长的家校通信息服务、培训等。教育出版社一方面,要扩大教育服务外延,向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新领域拓展;另一方面,要增强教育服务的内涵,积极发展在线培训、教育评估、咨询、留学等新型服务。
我国立足实现教育公平民主,在教育体制、制度、政策、经费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财政性教育经费优先安排基础教育发展,尤其是优先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进一步提高教育软实力建设水平,加强课程资源共享和优质师资队伍配备;并为贫困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对其大力扶持。教育出版社应进一步践行社会责任,积极配合国家政策,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发服务于教育公平化、均衡化的教育产品,缩小不同地域和家庭条件下学生间的学业水平差距。
首先,结构新。打破传统的编、印、发生产结构,大力推动出版流程再造,全面推进、高度重视数字化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加大数字化教育出版集成平台建设,与渠道、研发平台进行资本合作,在媒体融合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将传统优质教辅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型,借助网站及移动客户端扩大优质资源享有率。其次,产品新。主动拥抱5G 时代,搭乘AI 快车,逐步建设涵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段全、品类齐、形式精、理念新、质量优,有梯次、能互补,充分融合新媒体的优质教辅。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及本地区政策的部署实施,守正创新,主动作为,积极推进数字教育产品与服务,提供可选择、可互动、难度适宜的数字教育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教材教辅的客服质量和用户体验。
首先,探索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教育出版社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与省内外知名学校联合办学,拓展服务教育的关联业务,充分发挥名校名师聚集的优势,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教辅,提高教辅的市场认可度,并在师资培训、考试命题、优质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研学等方面为学校提供系列深层服务。其次,深挖各类人才潜力。灵活加大对新媒体策划、制作、营运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安排骨干到各大知名出版机构跟班学习;经常性开展讲座代替培训,邀请全国知名学者、作家、中小学校长和名师、营销专家、策划人,特别是优秀项目负责人为有关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点燃编辑的思想火花。还可以通过建立编辑每月到中小学听课、送样书等工作制度,组织优秀出版案例和营销案例分析、编校大赛等,不断提升策划、编校及发行人员的综合素养。
首先,放宽眼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出版社的优势和劣势,转变营销观念,进一步拓宽发行渠道来打破瓶颈。将发行部门的职责拓展到市场调查、营销企划、销售计划、发行、读者服务、宣传公关等,将产品尽可能覆盖热度融媒体及电商,做到上接“天线”互联网;并整合各方资源,搭建高效、畅通的国营、民营销售渠道,保证产品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做好下接“地线”实体书店。其次,拓宽思路。以高考为风向标,做好教师培训拓展,遴选知名度较高的优质作者,采用新型合作模式,研发有刚性市场需求的中学同步或中高考课程,线上线下、纸质和数字有机融合,并通过对培训数据的分析,反促新产品的研发。同时,冠名支持各类有影响力的活动,如校园足球嘉年华、听书朗读活动等,延伸开发立体化教材,形成基于媒体融合出版的各类教育课程体系。再次,扩宽文化品牌优势。通过老书新做,推出一些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并根据主要服务对象的阅读变化推出新品,尽可能增强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用心培育,逐渐形成产品线、产品矩阵,推动从产品品牌向文化品牌的发展。
总之,教育出版社在网络教育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既要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又要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改革创新,才能向新时代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