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疏体公文的继承价值研究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魏征疏体公文主要内容

魏征所著的疏体公文涉及内容多样,主要集中于探讨治国之道、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三方面,同时部分文章也涉及人事处理和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处理等问题,主要收录于《全唐文》、《贞观政要》和《魏郑公文集》中。

《论时政疏》以隋炀帝身死国灭的悲剧警示唐太宗,据此提出自己劝勉和治国意见,让太宗更易于接受。《不克终十渐疏》将太宗当前的骄奢淫逸与贞观之初的勤俭爱民相对比,仔细罗列十处未能恪守的隐患,言辞恳切的表达了希望太宗能够找回贞观初的为人及治国心态。《辨权万纪劾房元龄王珪考官不平疏》及《韦宏质妄议宰相疏》是魏征讨论当朝人事任命的主要作品。

二、行文结构

魏征疏体公文的结构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基本都遵循着较为固定的格式和严谨的行文顺序,文章大都由三到四个部分组成。大都以一个当前存在的问题或设问开篇,随即便摆出自己的观点,引导读者一起思考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并进行分析和讨论,全文的最后则提出正确的做法和自己的观点,并恳请太宗接纳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魏征的独树一帜疏体公文写法是其根据自身经验总结而形成的一套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论证严谨的行文结构,也是对后世公文写作的一个重要贡献。

三、文本研究

(一)写作技巧研究

1.以史为鉴

魏征在进谏中,多次列举历史事件以及唐太宗曾亲身经历的隋朝灭亡史,以历史事件折射出的兴亡规律,分析探讨当前所面对的局面;以各朝代由盛而衰的大量史实为对比,令唐太宗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而以史为鉴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个人言行、德行及治国方略更加符合礼仪,更加切合百姓的需求,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魏征以秦二世、梁武王、隋炀帝作为偏信谗臣的代表,论述其因为偏信谗言而疏远有志之臣,平民百姓的疾苦无法及时传达至帝王耳畔,从而导致天下溃败,借历史经验以警醒太宗。

2.引经典为己用

魏征多次引用孔子、晏子、管子等先贤语录及《诗》、《书》等经典著作为己用,融先贤经典于进谏公文,使文章文辞典雅、意境深远,可信度和说服力明显增强。

《论治道疏》中“《礼》云:“人以君为心……”;《书》云:“元首明哉……”;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1]文章多次引用《礼》、《书》以及孟子等先贤的经典语录,能够充分地阐释自身观点,提高谏言的可信度,进一步增强文章说服力。

3.铺陈排比

魏征在疏体公文中偏爱以铺陈排比营造论述气势,以分层排比进行逐条论述,使得文章条例清晰,结构严谨,议论面面俱到;以逐层铺垫营造波涛海浪之势,层层叠叠,气势恢宏。同时也避免了传统议论文体的沉闷繁杂,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便于理解和接纳。

分析评价:探究和说理通常从多个角度设置问题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惧怕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案例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重抄了一遍正确答案,但还是容易出错,或者根本就没有学会这种题的解法。究其原因是订正只停留在“改文字”上,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本质之间的逻辑关系。

两相对照,前后对比,同层含义对比工整的同时前后文排比参差错落,节奏有张有弛,极大地增加了谏书的语言表达艺术,逐步增强自身气势,更易于得到太宗的认可。

4.对比

魏征的疏体公文中还经常使用对比的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切入,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论述正反两方面的结局,将问题更加清晰透彻的展示出来,以强烈的反差来让自己的观点无可辩驳[4]。

如“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是则毁誉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2]以小人与君子的种种行为对比,更加清晰地展示出二者之差别,告诫太宗亲贤臣而远小人。

(二)语言特点研究

1.文辞简约但论据丰富

魏征的疏体公文中包含了很多具体的事例和史实,论述观点依据充分,可信度高。同时文章语言风格简约精辟,拒绝浮夸的辞藻,短则数百字,最长也不过数千字,每篇文章都达到了文辞简约但言简意赅的效果,虽篇幅较小,但说理论据丰富,问题分析透彻,呼吁情深意切,要言不烦。

2.逻辑清晰,论辩严谨

疏体公文类别上属于奏议文,主要针对古代帝王,这就决定了疏体公文本质上是一种议论文,必须具备严谨的逻辑和辩证思维。为了能够让帝王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臣子们会充分利用各种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等,从欲扬先抑到铺陈排比,从正反对比到层层递进,从引经据典到以史为鉴,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逻辑清晰,层析分明,思想深刻,论辩严谨。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载舟覆舟,所宜深慎。”[1]魏征在论时政第二疏中,深刻总结历史朝代更替规律,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劝诫太宗摒弃骄奢淫逸的做法,保持贞观之初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精神。

以贞观之初的简约朴素,对比当下的劳民伤财,并以尧、舜、汉文帝、晋武帝与当前的太宗对比,告诫太宗要效仿圣贤,不断自省,以争取臣民的信任,确保李氏江山的稳固。

3.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融合

魏征的疏体公文将进谏的具体内容与议论文的长于论辩完美结合,使每篇文章在清晰表达劝谏内容的基础上,还充满了极强的艺术气息,论辩严谨的同时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探讨问题之时不忘以排比等修辞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经常采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自己抽象的观点和深刻的哲理阐述得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贴近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浅显,让太宗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赞同自己的观点,接纳谏言。

“臣闻竭泽而渔……;焚林而畋……。若次男以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2]以竭泽而渔、焚林而畋比喻当前苛刻的兵役和税负,重点阐明眼前利益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告诫太宗不能因小失大,过于看重眼前的蝇头微利只会失去民心,失去爱自己的万里江山。这种比喻通俗易懂的同时又能准确切中要害,产生了良好的说理效果。

四、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启示

(一)找准问题的本质

秘书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抓住事件的本质,为领导提供意见建议才能够更加一针见血,才能更好的规劝领导的不当举措。有经验的秘书,对可能面临的情况都有所有涉猎,无论是重要数据,还是主要资料,都能烂熟于胸,而且善于思考,能够抓住事件之间的本质联系,孕育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及时为领导提供一些恰到好处的意见或建议。

魏征正是摸准了太宗希望成为一代明君,希望大唐能够千秋万代、长治久安的心理,总是能够对症下药,以圣贤之言动之以理,以历史朝代更迭规律为警示,晓之以利害,自己的观点可以被太宗认可和接纳,能够促进太宗做出改变,达到很好的劝谏效果。

(二)把握劝说的度

魏征疏体公文在内容上都是非常充实的的,从直言议论到举例说明,从先贤语录到史实资料,全都信手拈来,观点支撑材料充足;同时根据不同的劝谏内容选择不同的时机,注重事前警醒和事中劝谏,能够很好地保证自己劝谏的效果。

当前秘书与领导彼此间沟通较之古代社会更加顺畅,但我们在与领导沟通时,仍然需要注意在信息内容和时间上进行度的把握。在信息内容上,注意挑选紧要关键的问题,并用精练的语言将信息表达准确;同时在提出问题的时机上也要仔细斟酌,灵活应变。

(三)使用恰当的说服技巧

秘书在劝谏的时候,为了能够更易于领导接受,要选用适当的说服技巧,微辞曲达,旁征博引,循循善诱,于不知不觉中让领导同意你的观点。

五、结语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魏征的疏体公文至今仍有较强的继承价值,行文结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对现代公文写作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在契合公文写作主旨的基础上,要加强写作者的语言修养,在适合现代公文语体基础上注重语言锤炼,在符合现代公文语境基础上正确运用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