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前言:随着中西文化之间的不断借鉴与不断融合,大提琴逐渐的应用到了民族乐队的演奏中,并且在民族乐队的演奏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增强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传统民族乐队中在低音演奏时的空缺,对民族乐曲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对民族乐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很多知名民族乐队的演奏中,我们都能时常发现大提琴的身影,它在乐队的低音部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利用自身的特性将民族乐队的演奏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大提琴还拥有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特色,我们在听大提琴演奏的时候,不难发现,它的音色十分接近人的演唱音区,在演奏方面十分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其次,大提琴除了能够补充低音区的空缺之外,在高音区部分也能将音色通透的表现出来。在传统的音乐器材中,不管是在音色还是在音质上,都存在不足与缺陷,大提琴在传统的民族乐队中起到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尽管我国倡导宣传传统民族乐器的使用,但是大提琴在民族乐队中的作用是不可和或缺的,就像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歌曲《茉莉花》,这首乐曲不仅仅是我国的的民间名曲,也逐步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中有一个版本的演奏当中运用到了大提琴的演奏,声音更为婉转,细腻。下面我们以茉莉花运用大提琴在民族乐队中的演奏进行了表述。
在此次演奏之中,大提琴在中音区完美的展现出了优美的色彩性,明亮有力的声音中略带着轻柔,对于茉莉花这首曲子来讲,大提琴独特的音区表达以及合适力度的掌控能够完美的将柔情的旋律展现的淋漓尽致;从音色上来看,大提琴与整体的旋律构成了和弦,增强了主席旋律的感情色彩,在第五小节的演奏之后,大提琴的声音逐渐的加强,主旋律也成为了配角,但是此时的大提琴并没有喧宾夺主,不可一世,在感情即将升华的时候,这种加强的声音又立刻收掉,扮演了低音声部的角色,角色之间的转换张弛有度,不失风度,因此,不难看出大提琴丰富的色彩性贯穿了整首曲子,赋予了曲子丰富的灵魂。
大提琴不管是在高音部还是中音部甚至是低音部的演奏,并没有喧宾夺主抢风头,只是表现出了自身的演奏特色,在此曲中,大提琴的重头戏在中音区,一般在中音区的乐器表现力会过于沉闷,被高音区盖住了风头,但是大提琴在这个音区的表现上不会过于沉闷,能够配合笙的音色更好的融入到曲风当中,不会彰显突兀,也不会过于低调,一切都是刚刚好。另外,大提琴的演奏手法多为拨弦式,根据不同的演奏音区以及配合不同的乐器来调整拨弦的力度,在各个音区通过演奏者的拨弦转换来去自如,这也正是大提琴的表现魅力所在。
在茉莉花这首曲子的演奏中,随着旋律的不断跟进,越来越多的乐器逐渐加了进来,旋律逐渐的丰富了起来,但是这个时候,并不影响大提琴出众的表现,作为低音乐器的代表,在组合演奏的时候,不断的附和其他加进来的乐器,调整演奏力度,进行不同音区之间的转换,起到了夯实整个演奏根基的作用,整体协调了整首音乐作品,使整首音乐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情感表达更为丰富。
综上所述大提琴作为低音乐器的佼佼者,被广泛应用到了民族乐队的演奏中,更好的进行了中西乐器的完美融合。给予了作品丰富的感情表达,增添了作品的色彩性,在演奏过程中,随着多种乐器的不断加入,大提琴需要适时的转换音区,与多种乐曲进行和弦,衬托主旋律的同时,彰显自身的独特之处。另外,大提琴在整个曲子的演奏过程中起到了旋律的指引作用,它能够在保持整首曲子稳定性的基础上,引导曲子的调性。由此可见,大提琴在民族乐队中的应用,对民族乐队演奏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全打破了在传统乐队演奏中,低音区一直作为配角出翔的现状,它让低音区做了主角与宠儿。在中西文化融合的时代,大提琴在传统的民族乐队中与其他古典乐器进行了相互融合表演,希望在未来的民族乐曲演奏中,都能够出现大提琴的身影,力求创造出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格乐曲,彰显大提琴的优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