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塞腰鼓的发展看陕北民间舞的时代精神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民间艺术培训中心,陕西 延安 717400)

安塞腰鼓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舞蹈,它是多种因素结合为一体的陕北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同时也被陕北人民成为人民的生命之舞。安塞腰鼓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粗犷奔放、潇洒刚健的视觉冲击,动作上的刚劲有力、舞姿上的潇洒自如衬托出的是陕北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特征,它既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一、安塞腰鼓的起源

(一)陕西北部的基本情况

陕西北部大部分位于黄土高原上,这片中国最大的黄土聚集区,以地表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的特点而被中国人民所熟知,它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大约有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由于陕西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这里的地理状况可以简要的概括为“千沟万壑”。

(二)安塞腰鼓的由来

安塞腰鼓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历史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地貌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这里是军事要塞是中原接通少数民族的重要咽喉之处,而据当地的民众所说,历史上两军交战之际,有时会遇敌人突袭,这时就要通过击鼓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两军在交战之时需要击鼓来进行助威,战争胜利之后又需要通过击鼓来进行庆贺,后来逐渐演变为祈求神灵、欢庆节日的民族性舞蹈,但是其在表演形式和动作体现上依旧保留着战争年代士兵们的勃勃英姿。

二、安塞腰鼓的特点

(一)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分为路鼓和场地鼓两种,顾名思义,路鼓就是舞队在路上进行表演,队伍由两名伞头进行领队。后面紧紧跟随的是挎鼓子,又称为头路鼓子,而他也肯定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击鼓能手,它来负责整个队伍节奏的转变和动作的替换。队伍的后方是一些扮成蛮婆、蛮汗或者施西天取经中的人物的角色,他们负责来逗笑观众,增添节日欢乐的气氛。其次是场地鼓,场地鼓是队伍到达指定的地点进行表演,在由伞头发号施令以后,顿时鼓乐齐鸣,然后是整个队伍以缓慢的节奏拉开距离、打开场地,稳住观众的情绪。第二段是载歌载舞,这一段的节奏非常快,整体的气氛非常激昂,动作幅度很大,伞头在场地的中央唱歌,其他舞者在场地的周围缓慢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歌词的最后一句,各个舞者们尽情的表现自己的技艺,使整个表演分为达到高潮。

(二)安塞腰鼓的风俗特征

1.舞者在击鼓时要情不自禁的摇头晃肩,使自己的情感与外在的节奏完美结合,整个身心都要投入到当中去。2.舞者击鼓时要有一股狠劲,双手要将鼓槌甩开,使观众有一种非常有力的感觉。3.做踢腿、跳跃等动作时,要有一股蛮劲,不能放不开、甩不开,体现出的是安塞腰鼓粗犷豪爽的风格特点。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最有灵魂的一部分,整个击鼓的过程中必有踢腿、转身之类的动作,必须要迅速的用猛劲完成动作的衔接。

三、陕西民间舞的时代精神

(一)革命精神

陕北是中国红色的老革命区,而当时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去兴起的秧歌运动也成为了庆祝祖国抗战胜利,祖国人民得到解放的庆祝方式,而那时被称为“胜利腰鼓”,之后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班,并正式组建了以弘扬革命精神的“清华腰鼓队”并且之后在延安学习期间,国学班的同学们也被安塞腰鼓所代表的的刚劲奔放、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所震撼,这既是老一辈革命家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的体现。

(二)生命精神

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地上,它所传递出来的精神与黄土地密不可分,它就像是黄土地上的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上飞驰,展示出了陕北汉子不服输、不怕苦的朴素而豪放的精神特质。安塞腰鼓的呐喊就如同陕北汉子的顽强与坚固,体现出的是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一种民间艺术,又是一种文化现象,陕北的人们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过的是与黄土作伴的生活,但是他们并不厌倦这种生活,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渲染着自己的生活,诠释出的是一种淡薄名利、朴素、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怀。

结语

时代精神代表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它所蕴含的意思非常的广阔,它即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代表着我们祖国的每一位公民,它体现出的是我们华夏子孙世世代代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困难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安塞腰鼓诞生于劳动人民,它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走了许多年,它也将一直走下去,它已经被记入过去的史册,我相信,它也必将会被记入未来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