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影响孩子一生的三大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作为三个教育的联结点,更是在其中起着突出性作用。
学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地。学校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学校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志青年。充分释放学校基础教育效能,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事关学生成长成才,事关社会有效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当下,学校教育面临着家庭教育的效果过弱、社会教育的偏离以及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局限等诸多困境,导致学校教育效能不能充分释放,最终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果。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现实实施过程中,由于家庭情况的复杂性,家庭成员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想法多样性,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衡,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了张力,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力。
1.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弱牵扯[1]
家庭教育的弱牵扯是指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行为举止、教育情况、日常表现等情况的教育程度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即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度较低,没有达到学校教育所要求的配合程度。笔者走访了湖北、重庆两省四地,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有较严重的情况,都存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较弱,最终导致学校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存在这一情况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这一类家庭由于父母长期与孩子分居两地,不能与孩子经常有效的交流沟通,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并疏导,父母在孩子家庭教育中所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由爷爷奶奶代替,即隔代培养;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一辈所处的时代与现在的时代存在着天壤之别,用老一辈的思想价值观来教育新一代的孩子难免会与社会脱节,与学校教育脱钩。同时,自古以来中国都存在着隔代亲的现象,相比于儿子女儿,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孙子孙女会更加疼爱,这也是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同时爷爷奶奶还会充当孩子逃避学校教育的避难所,进一步影响学校教育的发挥。笔者还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对在城里上学的子女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城里的新型思想与乡下父母的固有思想形成碰撞,也会削弱了父母教育的影响力,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弥补的不足。
2.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强牵扯[2]
家庭教育的强牵扯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各方面表现过度关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计划,以至于非但没能对学校教育起到一个积极的补充,还打乱了学校教育的原有规律,起到了牵制作用。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家庭教育的强牵扯情况多发生在子女学习成绩中等、父母一直陪伴在子女身边的殷实家庭。这样的家庭对学校在子女行为规范、日常表现的教育上配合程度较好,在弥补学校教育在学习上的不足时,表现得过度关心。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孩子提前学习新知识过于热情。当下家长错误的认为,孩子在寒暑假提前学习新知识,有助于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个好成绩。但是笔者在重庆S 初中四班对提前学习的学生和没有提前学习的学生作对比实验时发现,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没有经过补习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表现的更为认真,最终的考试成绩更为理想;而经历过提前学习的学生考试成绩非但不理想,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也表现的态度懒散,不甚认真。当下社会,提前补习是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一大法宝,但是殊不知,因为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于关心,打乱了学校教育的规律,对学校教育形成了一定的牵扯。
学校处在大社会之中,学生每天都在社会中经历各种各样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的社会教育的成效。社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如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社会教育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两种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教育的手段虽然增多,但与之伴随的是其难度加大。
当下社会,随着信息化时代逐渐走向深入,互联网技术走向成熟,人们接受信息的便捷性大大提升,随之导致的是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加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加重。直播行业的兴起,受到了大家的追逐;短视频的兴盛,吸引了人们的模仿;一亿小目标,成了我们口中的谈资;娱乐行业的发展,让大多数人羡慕不已。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受在前等言论甚嚣尘上,孩子对物资追求要远重于对精神的追求。笔者用一年时间在重庆S 初中一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对比实验中发现,全年无手机使用的四班在学习上更踏实,心思更单纯,成绩效果更好,各科平均分位居全校第二,而全年不限制手机使用的三班在学习上更浮躁,心思更复杂,成绩效果相对较差,各科平均分位居倒数第二。因此,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了张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学校教育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最本质的问题在学校教育自身。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需要更加专业的学校教师队伍。自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学校师资力量一直处于较大缺口,尤其是农村师资力量。近年来,随着大量社会精英流入学校,学校师资困境有所缓解,但是离达到饱和还远远不足。同时,农村师资短缺,师资迭代慢,也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效能的释放。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大部分学校班主任都由语数外三门大课老师兼任,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班级的语数外成绩,但是从长远发展来讲,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语数外三门课为主,其他科为辅的格局,以大课老师兼任班主任一方面加重了大课老师的任务,占用了大课老师对于课程开发的时间和积极性,不利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班主任工作属于思想政治和事务性工作[3],与语数外三门大课教师的工作不对口,由三大课老师担任班主任不能有效的与其本质教书工作形成合力,相互提升,进一步制约了学校教育效能的释放。
学校教育的效能充分释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学校教育能不能真正释放,关键在于学校教育是否能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是否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潮流,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在这一板块,笔者将基于在湖北、重庆两省四地的调研情况形成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提出三点对策。
1.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家校信息化平台,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消除家庭教育张力,形成家校合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目前,社会广泛存在家长教育子女手段乏力,思想陈旧、观念不合时宜等问题,学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一是构建家庭学习平台,通过线下家长会和线上授课平台方式相结合,为学生家长提供培训课程,引导教育家长如何正确培育子女,把握孩子成长规律,避免揠苗助长和人身攻击等情况,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二是搭建家校一体化信息平台,织密家校管理网络。笔者注意到家校沟通平台绝大部分学校都已经搭建完成,但是其效能远没有发挥出来。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表现和学校表现,学校和家长都要做到互联互通,达到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持续追踪。
2.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净化互联网环境,宣传社会正确价值观,积极发挥社会教育作用,抵消社会教育的张力。互联网时代,种类繁多的信息大爆炸,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暴力等负面信息也借着互联网散布开来,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三观形成,扭曲了学生的信仰,对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社会必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对不利于中学生成长、不符合学校教育宗旨的负面信息进行分类甄别,减少中学生接触此类信息的次数,对影响到中学生成长的言论传播者要加大惩处;另一方面,社会要加大宣传正能量的力度,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大力弘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扎实做学问、诚恳做学生的典型。对泛娱乐化的内容要加大筛选力度,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3.建设一支精通互联网技术、理论素养较高的年轻专职班主任队伍,引导教育学生,形成主观能动力。当前社会,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了强大的张力,传统老旧的话语与学生在互联网上接受的新潮思想格格不入。学校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精通互联网技术、理论知识高、业务能力强的年轻专职班主任队伍,一方面有助于解放三大课老师沉重的管理事务,促进学科性强的老师加大课程研发力度,形成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年轻老师善于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贴合学生习惯,有助于加强老师和学生的联系,拉近师生距离。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如何更好的发挥好学校教育作用,释放学校教育效能,还需要现实过程不断的去探索和调整。笔者根据过去一年的调研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三项对策,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其效能,但是想要完全释放学校教育效能,还需要更多的去实验和尝试,才能形成最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