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涛 黄田田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1)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关中地区作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历来处于多民族、多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地区,曾是回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因此关中回族的发展和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族的交流和碰撞中,关中地区形成了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民间手工艺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民间手工艺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关中民族手工艺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中地区民间手工艺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关中回族刺绣、剪纸、面花等回族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是关中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
关中地区回族民间刺绣是中国民间刺绣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多见于生活必备物品,如衣襟、腰带等。花草图案和几何图形是回族刺绣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虽然伊斯兰教的教义禁止在造型艺术中表现有生命的物体(人和动物),但在回族刺绣复杂抽象的图案中,鸟类和其他形状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色彩运用上,回族刺绣主调基本上采用了红、白、绿、黄、黑五种色调,用色大胆新奇,冷暖对比强烈,各种浓重斑斓的色彩在对比达到和谐统一,最终呈现出一种令观者愉悦的色彩组合。
关中地区的回族剪纸用窗花和墙花饰的方式装饰着回族人民的生活,给关中回族人民的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族妇女剪纸内容丰富,多以日常活动为基础,或是表达对人们生活的赞美的作品,如《十二生肖图》等。回族妇女巧妙地安排各种鸟兽,或精致与微妙,或粗犷与大胆,或对称与有序,充满兼收并蓄的艺术力量,给关中回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新鲜的色彩和乐趣。
面花,又称花馍。在关中地区,凡是逢年过节,还有生日和满月、婚丧嫁娶等,都要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制作各种面塑。回族面花继承了阿拉伯的传统烹饪艺术,融合了关中地区传统的饮食习惯,创造了回族面花独特的形状。回族面花形态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花卉、蝴蝶、鸽子等形态。同时,他们也运用了大量的几何形状,如阿拉伯卷草、云纹等。
关中回族手工艺是伊斯兰文化、回族文化和关中地域文化长期融合演变的结果,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同时兼具功能和审美的双重特征。关中回族民间的图案大多避开某些动物和鸟类。由此可见,回族工艺图案中的禁忌与回族民俗文化中的禁忌有关。关中地区刺绣中白色的使用非常高。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有尚白的传统,这说明回族人民的生活中有伊斯兰文化的底蕴。回族刺绣将关中的审美观念融入到色彩的审美观念中。关中回族妇女用大红纸剪出各种鲜艳的吉祥字和图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此外,许多回族民间刺绣、剪纸等都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制作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关中回族民间工艺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传统民间工艺的延续是传统文明的延续。手工艺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关中回族手工艺品也代表了一种珍贵的人文资源,具有宝贵的价值。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手工艺的影响,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更加需要得到大家重视。政府应加强对民间工艺的支持,强调保护回族剪纸、回族刺绣等非物质作物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民间工艺的保护政策。此外,还可以使传统民间工艺品走进校园,使关中回族民族手工艺得到更好的保护。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交流更加密切,各国传统手工艺品贸易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关中回族民间工艺应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关中民间手工艺人可以跳出封闭地理环境的局限,积极交流,使工艺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推动关中地区回族手工艺品的发展。同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还可以将关中地区回族民间工艺品市场经济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使其价值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如关中回族刺绣、剪纸和面花等,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兼具功能和审美的双重特征,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关中回族手工艺品既面临着外来的冲击,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只有更加重视关中民间手工艺的保护,手工艺人才自身走出局限,积极相互交流,才能使其在新形势下得到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