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县老君台初级中学,河南 周口 477200)
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正确观念、健康审美以及高尚情操。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引导学生在情感教育的熏陶、浸润中,丰富内心情感。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教导学生:读书可明理、可明智、可怡情。而新课程标准中的上述要求则完全涵盖了这三方面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与运用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丰富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以阅读教学为例,结合自身阅读教学实践经验,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谈个人的粗浅见解。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每一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文质兼备的文学精品,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资源,以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其平淡、荣辱。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是,问题引导应适时、适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不能只提问不引导,也不能直接给出答案。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熟读课文,并向学生介绍作者朱德的生平以及他是在何种背景下创作此文章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开头描述到:“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课文中哪些事例可以体现出母亲的“勤劳”?小组之间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勤劳、母性的光辉,心内受到母爱的触动,从而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耐心、有爱心地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细心关注学生、指导学生,而不是强硬的批评与指责,从而构建和谐民主、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再觉得教师是那么高高在上,将教师当作学习道路上、人生历程中的良师益友。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学生才能与教师更加亲近,也才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然后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不要在发现学生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方面存在偏差时,就气急败坏、歇斯底里。毕竟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课文中的部分内容难免会让他们感觉困惑、难以理解,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道路上的障碍,建立语文知识学习信心。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应试教育和理论教育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迁移到阅读中来,以情入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优化阅读效果。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合理拓展文本内容,如此不仅能够增强学生阅读体验,还可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从而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品味生活。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的阅读教学为例,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从大雁身上学习它的宝贵品质,并认真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珍爱动物、珍爱自然的思想意识。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生活,建立生活实际与文本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为人处世之道,树立高尚情操。例如,在开展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的阅读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的“忧”、“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是迎合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可通过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等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