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参与式培训开展医学院新生艾滋病防控教育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 韶关 512026)

我国自1985 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状态,然而从绝对数来说,我国是艾滋病感染人数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8年1 月,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 病人789617 例,报告死亡245498 例。其中现存活HIV 感染者460551 例,AIDS 人329066 例[1]。2020 年5 月(2020 年5 月1 日0 时至5 月31 日24 时),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98297 例,死亡1783 人。其中,艾滋病发病数为5484 例,艾滋病死亡人数为1596 人,占死亡人数比例的89.5%[2]。

目前青年学生已经成为艾滋病毒感染高发人群,疾控专家表示,中国艾滋病传播途径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更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尤其要对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据调查,多数青少年认为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或者可能性较低,且没有对疾病的防范意识[3][4]。因此,在青少年当中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艾滋病防治条例》对防控宣教进行了详细规定,并要求高校、中学等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但在多数学校中实施并不理想[5]。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对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接受有限、教师授课时刻板地讲述理论知识以及学生对于涉及性的相关知识羞于启齿,都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在本项目的培训中采取了参与式的培训方法[6],以求取得突破。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参与式培训为青年学生分享经验和阐述见解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经验是有价值的,自己的见解是有意义的,充分体现主人翁的精神。利用参与式培训开展防艾教育,能够对传统教学进行有益补充,将传统课堂上未详细讲授的内容充分展开,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7]。

本项目在韶关学院医学院2018 级和2019 级本专科新生中开展,采用参与式培训常用的案例讨论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和价值澄清法开展培训,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培训效果。

选择本专科新生开展本项目有如下考虑:

1.本专科新生刚迈入大学校园,学习积极性高,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因此开展培训的配合度高。经过两个学年的培训观察,新生普遍对该培训方式持肯定态度,培训过程参与度高,发言热烈;2.医学院的新生刚入学时尚未接触专业课程,故对于防艾的知识理解与其它专业无异,若是待其学习了专业知识后再进行本项目的培训,此时学生已经能够比较深刻的认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对于评价参与式培训的效果不利,评价的结果无法指导本培训方式今后在其它非医学专业学生青年中开展;3.本专科新生的第一年通常会遭遇迷茫期,心理问题多发,尽早地开展此类培训,对于帮助新生更好地融于新的环境,结识新的同伴朋友,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尽早地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培养更好的防范意识。

培训的过程和结果都令我们感动满意。我们在培训前和培训后都采用了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结果体现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提升和对于我们开展培训的认可。在回收的300 份样本中,男女比例大致为4:6,不会造成性别方面的认识偏颇。培训前,在“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的几个选项“非常了解”“了解”“一般”以及“不了解”中,高达8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6%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可见青少年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很多都是流于表面,甚至有的仅仅是听过这是个可怕的疾病,其余一无所知。30%的学生认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46%的学生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有28%的学生不清楚在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是否可以减少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培训结束之后,选择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学生比例已经高达93%,学生表示如果今后还举办类似的活动,一定会参与或者推荐朋友参与,并表示在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进一步完善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认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的比例下降到了4%,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的比例下降到了2%,所有的学生都明确选择了在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利用参与式培训开展医学院新生防艾教育项目,克服了代际间的沟通障碍,加强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训的手段多种多样,大幅提升青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青年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和学习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提升学习的效果并进行有效应用。

项目的受益面也是多方面的:

1.教学模式的革新,丰富了我院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对传统教学中未详细讲授的内容进行有益补充,为翻转课堂在我院的普及提供思路;2.学生是该项目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培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不再“谈艾色变”,也不抱“侥幸心理”,形成科学的预防态度;3.对于社会而言,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正确的防艾观念和认知,能有效地减少艾滋病感染几率,同时引导全社会用不带歧视的眼光看待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