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理念
——以“五四运动”为例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中学,广东 佛山 528000)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反映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如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如何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十分有意义的。文章以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一课为例,讲述了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渗入家国情怀的培育。课程标准要求,在“五四运动”课堂教学中,学生上完课后教师要让学生在完成学习后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因此,借“五四运动”这一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较为合适。

一、利用教材,发掘教材

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不同程度的挖掘家国情怀的素材,通过多种形式的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1919 年5 月3 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学生读到这里时,如同身临其境,被当时激愤的情绪所感染。再读到:务望全国工、商各届,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九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当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被学生读到时,相信他们会有火热的内心,五四运动学生们不愿看到国家受侮辱,极力捍卫国家尊严,奋力反抗外来侵略……学生们会被他们的不畏强敌的精神所感动,会被他们的为国奋斗所感动,会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二、多种途径创设情境

历史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学生不处于那样的时代,而要去明白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难度挺大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穿越回去,感受当时时代所发生事情的背景和原因等等。首先,以五四运动为什么会爆发为例子,在课堂上循序渐进的导入了几个问题“什么是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导火线是什么”?那中国为什么会在巴黎和会上失败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目标地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具体了解五四运动。当学生对初步认识这个问题后,教师再播放视频《我的1919》,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会议上义正词严的说:“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和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和会,我自感责任重大,因为我是代表了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国在这里发言,刚才牧野先生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请看,(拿出照片),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劳工就达十四万,他们遍布战场的个个角落,他们和所有战胜国的军人一样在流血,在牺牲,我想让大家再看一张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墓地照片,这样的墓地在法国在欧洲就有十几处,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的山东省,他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换回自己家园的和平和安宁!因此,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基本的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亚洲将有无数的灵魂哭泣,世界不会得到安宁!”学生看完这个视频,听完这一段愤怒的表达,学生们会感到强烈的震撼。中国在国家危难时刻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派出十四万老公劳工,随后还要被列强宰割。教师再问“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还要遭受列强的宰割呢?”此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升华,当年五四运动学子们就是爱国如爱家,国家被欺负了,被宰割了,他们就义愤填膺的走上街头,誓死捍卫国家的权益。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会被欺负,为什么会被宰割,一切一切,就是因为国家的落后,落后就任人宰割,只有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进而鼓励学生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三、贴合现实,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以前的历史教学往往为是满堂灌,让学生进行强行记忆,很多学生虽然十分熟悉知识点,倒背如流,但没有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更别说有自己的看法和反思。而这种情况也不利于家国情怀理念的培育,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点,及时的让学生总结,如何去爱国爱家。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通过进行“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分享感想和体会,让学生敢于表达心中的爱国情感。

在初中历史课堂渗透家国情怀的理念,可以让学生在学科中除了获得学科知识外,还陶冶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爱父母,在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在社会爱每一个人。同时初中历史教师就必须要加以重视,通过自我提升与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探讨在课堂中有效的渗透家国情怀理念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