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四十七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并能有效地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而且,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同样,也达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判定标准。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应该将新课改的思想进行贯彻与落实,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核心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采用更为科学与多转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将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积极阳光的生活心态,更加健康的成长。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当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首要任务,从而将新课改的核心思想进行贯彻与落实。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的教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素养,也是必要的责任。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年龄关系,逐渐步入青春期,大部分学生的内心较为敏感与脆弱,不够成熟。很容易在情绪的驱使下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也无法对于事情的是非对错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观察与思考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也会体现出部分道德中的负面行为。由此可见,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做出较为缺乏道德的行为。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将德育教育这门课目与心理健康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二者的同步学习,可以让学生在青春期这个敏感阶段,接受良好的心理以及德育方面的教育,进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生活与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也逐渐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但是,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在内心形成一些自己的“小秘密”“小心事”等等。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就是可以帮助学生对其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情,进行正确的认知,并有效的引导学生解决其内心的秘密与心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埋在学生内省的事情进行诉说。因为,只有学生进行诉说后,教师才能针对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心中一定是极为纠结的,学生一方面渴望内心的事情可以对教师进行倾诉,另一方面又害怕教师将自己内心不愿让同学或者家长知晓的事情,进行转达与泄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德育教育中的“信誉与信任”这个观点对学生进行灌输。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秘密写在纸上,对教师进行倾诉,或者找教师帮忙判断。在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做好保证,不将学生写在纸条中的内容对人和人进行告知。让学生对教师建立足够的信任,在这个前提下,学生可以更加信任并听取教师为其提出的意见与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青春期阶段学生,心中的迷茫与矛盾。而且,在教师对学生进行保证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了德育教育中的“信誉与信任”的道德观念,从而让学生心理健康与德育素养同步提升。
教师想要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正确的发展与成长,可以在实践中将心理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积极带领或者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与社会实践等等,让学生在献出爱心的同时,收获快乐,也能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生活所包含的情感与美好。同时,积极参与类似的社会实践,也是将心理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的一种体现。例如:在学期刚刚开始的阶段,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即将进行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为特殊儿童献爱心”,通过提前的通知,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这次公寓活动进行思考与研究,让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做?通过哪种方式才能更好风险自己的爱心。通过大量的思考,学生可以想出很多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心。比如:一起与特殊儿童阅读课外读物、为特殊儿童讲故事或者将自己生活中攒下的零花钱,用于给特殊儿童购买一些学习用品,寓言故事等等。通过这种献爱心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亲身接触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群,认知到平淡、健康的珍贵。从而抱着更为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学习与生活。
综上所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素质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应该在教育中不断发掘与探索,总结教育经验,革新教学方法,将心理与德育教育更加高效的结合,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