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祈福英语实验幼儿园,广东 佛山 528000)
音乐节奏感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段,通过打击乐教学,培养幼儿能够体验节奏感,并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笔者以《穿越非洲大草原》一课为例,讲述非洲鼓教学中提高幼儿节奏感的实践策略。
幼儿对于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度,而节奏作为音乐中最简单的要素,是最适合幼儿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在打击乐器的教学过程中,幼儿需要用手敲击乐器,用眼睛观察图谱,用耳朵聆听音乐,用大脑将手眼耳进行协调,引导幼儿同时使用多种感官,对幼儿认知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是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关键。
合作是人们在社会交际、生活工作中必然要开展和参与的活动,而在打击乐教学中,幼儿需要与其他伙伴进行协作与沟通,才能完成和谐美妙的乐曲,因此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过程中,也在锻炼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非洲鼓的节奏感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能通过欣赏,让幼儿逐渐熟悉和感受到非洲鼓的音乐内容和节奏变化。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学会使用多媒体,为幼儿构建合适有趣的情境,进而展开非洲鼓的节奏感教学。
比如在《穿越非洲大草原》这一课中,笔者就借助多媒体,一边播放卡通片,一边讲述该课的引导故事,从聪聪、胖嘟和莎莎三人寻找蒲公英种子开始,由于意外发现了非洲鼓,而穿越到了非洲大草原,在非洲大草原中,有犀牛,有斑马,更神奇的是,只要用非洲鼓模仿动物的声音,就能够和这种动物交朋友。在这样的情境下,幼儿可以从视频中看到行走的犀牛和奔跑的斑马,也能听到它们“咚咚咚咚”的走步声音和“嘟嘟嘟嘟”的跑步声音,这时候笔者就会让幼儿拿起非洲鼓,尝试模仿这两种动物的声音,幼儿们通过尝试,发现模仿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敲击的声音不像,另一方面敲击的间隔时间不准确。在幼儿们出现问题的时候,笔者便展开了非洲鼓的基础教学,教会幼儿低音和中音的敲击手法,让幼儿进行感受,并尝试模仿,幼儿这时便发现,敲击鼓面中央会发出低音,就像犀牛走路一样,而敲击鼓面边缘,会发出中音,像斑马跑步一样,在找准音色后,笔者就会给幼儿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先自我感受其中的两种节奏。
当幼儿经过自我感受之后,教师就必须要采用精确的方法,教导幼儿真正把握节奏。而图形谱的方式十分有效,可以让幼儿更加清晰的分辨不同的节奏,在心中形成对节奏的感觉。
比如在上述课程之后,笔者就要向幼儿们表明:非洲鼓的低音可以用“B”表示,而中音可以用“T”表示,不敲击(空拍)可以用0 表示,进而向幼儿们展示简单的图形谱:
第一段主旋律:(B 0 B 0 丨B 0 B 0)×8
第二段主旋律:(T 0 T 0 丨T 0 T 0)×8
通过该图形谱的引导,笔者会播放《穿越非洲大草原》的歌曲音乐,同时展开歌喉将内容唱出来,让幼儿按照简单的规律敲击鼓面,以跟上音乐的节奏,完成伴奏演奏。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步掌握非洲鼓的节奏敲击方式,拥有简单的节奏感。
通过图形谱的不断教学和练习,幼儿能够对节奏拥有更高层次的理解,但是教师还应该提高幼儿对节奏感的运用能,因此就需要组织幼儿通过合作完成非洲鼓乐曲创编。
笔者首先会向学生们播放一段视频,其中是犀牛和斑马共同存在的画面,但是声音播放出来,却是“咚咚”声和“嘟嘟”声连在了一起,听起来还十分有规律,这时笔者就向幼儿提议,每两人为一组,一人敲击非洲鼓发出低音,模仿犀牛的声音;另一人敲击出中音,模仿斑马的声音,然后两人按照各自的节奏分别敲击;幼儿们纷纷开始尝试,但是在配合的过程中总会发生抢断和碰撞,因而笔者再次提议,可以先绘制图形谱,然后再分别演奏。于是幼儿们各自创编出了新的乐章。
幼儿创编旋律:(B 0 B 0 丨B 0 B 0 丨T 0 T 0)×2 丨(B B B B 丨T T T T)×3 丨B B B B 丨T T 0 0 丨B 0 0 0 丨
在这样的创编过程中,幼儿对于节奏感的掌握就达到了运用的程度,并且学会了使用非洲鼓合作完成乐曲。
在非洲鼓打击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逐步培养,从情境感知、图形谱感觉到乐曲创编,逐步提高幼儿的节奏感,为幼儿的音乐素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