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小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一、课程分析

小学心理学是高校小学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职前教师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基础,具体讲解了小学师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它的内容既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又是教师资格证及教师编制、特岗教师等考试必考内容,因此小学心理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教材内容,小学心理学的教学一般包括十大模块:绪论、小学生的认知、语言、个性、社会性、智力、道德、性别角色、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其中前九大模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6-12 岁的小学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课程的要求及每个模块的特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这对于任课老师来说,需要从备课、上课、课下三个阶段着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要求。

二、学情分析

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多为小学教育等专业的大一学生,刚刚接触大学课程,专业基础较薄弱。同时,又因为很多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任务量大,师资紧张,在学习小学心理学之前并没有开设基础心理学,所以就导致学生对课程中很多专业概念、学科框架不了解,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问题

(一)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缺乏主动性,动力不足

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一项调查,让学生说出本学期的周数及本课程的总体进度安排,结果只有很少学生清楚这一问题。这反映了一个现象:学生对当下自己学习的课程是跟从安排,随波逐流的,并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之后的进程是怎样。因此他们目标模糊、缺乏主动性,动力不足,对课程、对一学期都无法从宏观上把握,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小学心理学的教材,一般都是由知识性阐述构成,缺乏生动、实际的案例支撑,而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课本知识,还需要补充课外必须掌握的概念。这就导致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在记笔记,教学的内容以理论性知识为主,没有具体的技能操作方法,学生缺乏实践与思考的机会,学了许多教育理论,却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缺乏了解,不清楚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小学教学实践[1]。

(三)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枯燥

因为上课以理论为主,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很多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的现场居多[2]。虽然目前高校大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技术新颖,但教师的课件依旧偏重于对概念、理论作解释,缺少与学生间的互动,不能调动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学生不由自主睡着。

(四)教学脱离学生需求

小学心理学教材对于原理、概念的阐述多、对于方法操作的描述少,这让很多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抽象、理论拗口、实际用处不大[3]。部分老师上课,仅仅完成了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掌握、背诵,但其实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还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更需要在课堂上转换角色,教会他们作为老师,你该怎样理解思考小学生的心理现象。这种课程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水平的差异,这种情况在不同的学校体现越发明显。

(五)考核形式单一

小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通常在期末会以考试的形式出现,期末分数成为考核学生的最重要指标。这就导致学生以通过考试为目的,陷入上课听、下课记、考试背的循环[4],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甚至玩手机、旷课现象严重,仅靠考前临时复习,得出的分数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效果。

四、创新实践

(一)重组课本,内容详略得当

小学心理学的教材以理论为主,有的老师为了保持体系的完整性,照本宣科,所有的知识点都讲给学生,要求掌握这是不必要的。在备课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教材的各章节融会贯通,有所增益、有所删减的重组,必要的知识点详讲、次要的知识点略讲、甚至不讲,为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答疑的时间。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的教学方法与中小学有很大不同,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强调自主性。因此如何在轻松的环境下坚持学习,提升自控能力,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做好辅助工作,帮助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如何去做呢?每学期第一堂课,很多老师会进入前言的学习,了解课程概述。笔者认为在第一堂课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有更大的效果。是什么:小学心理学主要学什么;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开这门课,重要性在哪里,对实际生活有何帮助;怎么做:本学期该怎么学,课程进度、课程考察怎么进行。通过一个宏观的视角,使学生增加对课程的了解、提升学习兴趣,并做到对自己负责。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课堂模式的探索,国内已有很多,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 “心理学研究方法”时,可采用模拟法,通过实景体验,使学生理解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的区别。在学习“感知觉”章节时,可采用游戏类比法,感觉和知觉概念抽象、相似,不易理解,让学生选出代表,进行“你来比划我来猜”,通过描述、总结,更容易区分两者。学习“语言”时,引入图片、视频等生动的案例,结合实际让学生回忆自己及身边人学习语言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教师心理”时,采用角色对换法,让学生分组完成备课(搜集资料、完成课件、撰写教案)、上课讲解、课后总结及作业几大环节,真实体验上好一堂课的完整过程,对本章节、教师职业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及时巩固课堂效果,因为小学心理学的知识点与教师资格证等考试有一定的重合,所以可以搜集关于本章节的真题,作为重难点点拨,让学生的学习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强化自信心和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四)多维评估,形成全面考核体系

仅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大学生的学业效果,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因此我们要拓展评价考核的渠道,使用多维方式全面评估学生。把考核分为两大模块,一个为日常考核,主要为上课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习创新等,另一个为卷面成绩,以5:5 或者6:4 的比例,增加日常表现考核权重,细化考核标准,尽量多维、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五、结语

小学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不过硬,行为失范,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等,都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是高校师范专业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小学心理学为主体,探究了课堂经常出现的各类问题,并从自身经验出发,创新实践,针对问题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课堂模式探索的不断进展、新兴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小学心理学的教学也会随之进步,期待未来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运用到一线课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