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科技工程学校/安徽蚌埠技师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思想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我们本身就具备的情感之一。因此,我们应明确感恩教育并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精神,而是应建立在原有的情感上,深入挖掘他们的思想特征,进一步激活其感恩思想,给予正向的积极引导。在中职这一比较特殊的教育阶段,在班级管理中渗透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更迅速、更紧密地融入集体生活当中,在促进健康成长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可谓一举两得,有极高的实践意义。
目前来看,仍旧有一部分教师对班级管理活动中感恩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并不重视该项工作的落实,导致在实际管理中出现过大的行为偏差,使班级整体凝聚力不足的情况出现,导致学生相关意识的形成受到阻碍。
教师管理方法不科学是制约学生素质提高的关键原因。一些教师盲目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管理和教育效果采取了强制性的思想灌输手段,导致学生出现叛逆心理,使教育适得其反,阻碍了学生的思想提高。
对于感恩教育,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融入榜样教育,以榜样力量促进他们的情感深化。教师应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例如,在国庆节,教师便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宣传爱国精神的海报,与学生一同观看传递红色精神的视频,培养他们对于国家的感恩意识,向其传递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与和平的价值观念。同时,由于中职生更愿意模仿同龄人,教师也应注意在学生中构建榜样目标。对于整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积极的赞扬,鼓励其他学生向该学生学习。如此,营造良好、轻松的班级氛围,让他们在互相学习的同时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形成对于相互帮助的感恩意识。
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感恩意识,需要观察他们的言谈和行为举止。也就是说,该项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真实的活动中进行。例如,在中秋节,可以借助节日的气氛设计“板报评比”的活动。让学生自行绘制一期以“尊老爱幼,家庭和谐”为主题的板报,用真挚的语言表达对家人的尊重和感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班级中进行一些节日布置,向其讲述中秋节的来源和发展,让学生感受节日的美好,促进他们对家庭美满、阖家团圆的感恩意识形成。
再者,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可以设计演讲主题班会。让学生朗诵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的文章,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父母的感谢意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方式的多样化,给予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开展形式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例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录制“关爱偏远山村留守儿童”的视频,让学生各自表达对弟弟妹妹们的爱护之情,传递感激当下生活、感谢父母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生正处于行为养成的黄金阶段,为其构建良好的班级环境十分重要。同时,我们都知道,意识的培养需要经过长久的努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持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保持感恩教育的连续性,为学生意识的深化提供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支撑。比如,一些学生在该项教育之初表现得十分积极,往往会在见到长辈、教师时主动问好,或在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出现积极性不足的情况,不再主动吸收并表达感激情感。对此,在推进班级管理常态化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及时肯定学生的知恩、报恩行为,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引导他们长期坚持,为其思想观念的养成和行为模式的转变注入持久的动力。
作为思想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知恩、报恩、施恩的意识,是一个多元的教育活动,需要以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手段为支撑。对此,仅仅局限于课堂是十分不可取的,极易造成学生的个人成长效果不理想。也就是说,在管理班级时,教师应注意向课外实际生活延伸,适当开拓他们的视野,将感恩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中职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思维模式,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标准。
因此,教师应站在他们的角度上,选择更符合其年龄特点、身心需要的生活化管理、教育元素,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感谢意识。例如,在植树节,就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栽种树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传递“花草竹木在保护我们的环境”的意识,培养其感谢自然、爱护地球的精神。再者,还可以组织“下乡”活动,带领学生到贫困地区学习,让他们切身实际地感受贫困地区的生活艰辛,进而感恩为自己打造无忧无虑生长环境的家人与社会各界力量。
总之,感恩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包括教师、家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因此,这项教育是任重而道远,在强化意识之外还有着一定的责任承担色彩。对中职生来说,接受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精神层次,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职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行为偏差。这便要求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应充分发挥感恩教育的积极作用,增强道德培养的实效性,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加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