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分析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八滩中学,江苏 盐城 224500)

音乐教学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组成部分,是音乐文化传承的积极表现,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阶段。现代学生追求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缺少了解、学习兴趣不高。对此,音乐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融入民族音乐,从而让更多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得到音乐素养提升。

一、高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涉及的音乐文化诸多,如:民乐、戏曲、民歌等,内容多样。据调查显示,我国民歌约数十万首,曲艺音乐上百种、戏曲400 余,这些都是民族音乐都是人民在劳动中创作的,是民族融合的直接展现,民族气息显著。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转折期,通过民族音乐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民族情怀。音乐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民族音乐就是文化交流的使者,经过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觉承担起民族音乐传播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学习培养学生欣赏水平,高中生对音乐的了解较少,其审美认知较为片面,盲目的追求流行音乐、追星。对此,将民族音乐融入音乐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欣赏水平、扩大视野,实现全面发展。

二、高一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方法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音乐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民族情怀与爱国意识,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基本的认识。同时,经过民族音乐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建立多元化价值观念,学习不同曲艺、文学知识,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例如:在多彩的民歌教学中的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音乐情绪,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欣赏民族歌曲,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欣赏学唱,使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及它的音乐魅力,并且了解当地灿烂的民族文化,进而达到欣赏认知、喜爱、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其次,播放民族风情幻灯片,展示内蒙、西藏、新疆区域图,背景音乐——《爱我中华》。两首歌曲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它们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采用的伴奏乐器有哪些?演唱这是谁?(播放作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作品的共同之处并提出,民族音乐与民族生活地区、生活、经济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到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与文化渊源。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欣赏水平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的便利条件,将其应用到高一音乐教学中有助于教学效率提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音乐课堂更具活力、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对此,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特点将民族音乐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营造浓厚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例如:在少数民族民歌鉴赏--蒙古族、维吾尔族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少数民族的歌曲并提出这首歌曲的特点,同时出示课题。蒙古歌部分,听《牧歌》、《嘎达梅林》,引导学生比较作品的节奏、结构、情绪。介绍蒙古民歌类型,如: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短调民歌曲调进奏、节奏整齐。其次,维吾尔族民歌部分,听《大阪城的姑娘》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分析该民族民歌特征,共同唱《青春舞曲》。

(三)扩大民族音乐视野

高中民族音乐风格歌曲较少,加之缺少对音乐课程的重视使得学生对民族音乐缺少了解,不利于学生地域文化培养。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化,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情感,教师需根据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融入教材外的民族特色音乐作品,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卖花姑娘》、《送情郎》、《吐鲁番的姑娘》等。将一些经典的音乐融入课堂深化其价值意义,增强学生民族情感,更好的体会民族音乐蕴藏的情感魅力,深化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结语

综合分析,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音乐是起源最早的音乐,虽然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有着不同的特点、品种、流派,但基本风格特征都集中于音乐的线条、意境中。音乐教学中,为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需要教师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融入民族音乐,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民族音乐的情感、意蕴,根据不同的民族音乐展现独有的音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