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教育研究中心综合实践教育研究部,辽宁 沈阳 110000)
之所以开展中小学生心积极心理建设的相关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心理,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积极向上的人。就目前来说,在中小学开展学生积极心理建设,最主要就是要引导如何通过自主能力去构建能力素养体系,并在此过程中保持和不断发展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在2016 年9 月国家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就曾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与此同时,其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建设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下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的优化方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认知维度上,学生缺乏创造力,开放性思维发展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受到上课时长以及授课效率的影响,以自己的主观教学取代学生的主观学习和思考,这样的授课方式长久下来就会让学生对教师授课产生依赖,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此外,教师没有进行换位思考,也是无法与学生形成心理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教师仍然无法改变只重视培养学生同一性和统一性的思维,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质疑,教师都会进行强制性说服,从而导致学生的开发性思维能力不足。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教师一味的标准答案的培养下容易形成定性思维,不管是考试或者日常练习,学生只会倾向于寻求标准答案,而不会发散思维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以上种种现象的产生,都不离开教师用自己的元思维代替了学生的元认知的缘故。由此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只停留于表象,很难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刻板印象和偏见。
(二)律己维度上,学生自我管理不当,自律性薄弱
所谓的自我管理,实际上指的就是一个人能够把控好自己的心理和身体,从而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和学习,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缺乏自我管理的学生大多都是自私的,且在自我观察和反省方面的能力也是欠缺的,他们没有将社会规范与自身所需品质进行有效融合。具体的表现为:无法正确表达自我的需求;在满足自我需求的途径上认识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等。除此之外,缺乏自我管理的学生防御能力薄弱,常常无法快速地找到方法来减少外界带来的刺激。
(一)构建积极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要想有效开展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建设,最不可忽视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的心理健康课程。一个全面且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建设的有效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将课程内容与积极心理品质相渗透。要注意此课程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程中变得热爱学习,热情待人、关心他人、正直善良等等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说语文教师可以将积极的情感教育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宽容友善等人文品质;数学教师则可以将散发思维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提升自主思考能力和发散自己的思维;历史教师、政治教师则可以结合当前时事给学生渗透信念相关的品质;体育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等。在实践活动方面,则可以根据中小学不同的特点开展符合他们年龄、身心发展的相关活动,旨在帮助他们建设积极的心理品质。利用主题班会与积极心理品质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树立健康心理品质。
(三)让学生加入规则制定的队伍当中,使之成为规则制定者
学生之所以缺乏自我管理,很大一定程度是因为受到了外在规则的影响。学生不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进行发展,既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其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品质也不是学生最真实的。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就是说在衡量儿童的时候,不能够用成人的标准,而是要以儿童的发展为衡量标准。当然,教育应该保有一定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制度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只是强调不能将成人的标准强硬的加到儿童身上,去衡量儿童,而是应该以儿童的发展为主要衡量标准。正是因为如此,作为学生,实际上是可以和教师、学校等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商讨,根据学生的实际,去制定符合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相关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功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抗拒心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管理和约束自己,并且能够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