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阿勒泰市一牧场喀拉尕什小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勒泰 836500)

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因此小学生在学校就应该培养这方面的意识,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在学习中自我约束,核心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充当的角色很重要,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不良的习惯也是如此,所以学生要朝着好的素养习惯发展。

一、锻炼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其实就是自律能力,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年龄的问题,还处于学习的最初阶段,各方面能力还没有得到巩固与成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所以老师要向学生灌输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自律自学,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在现在的学校中,有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没有引起重视,这种情况使一部分学生难以养成严格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老师可以在课下布置一些任务,老师不去监督学生,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约束自己,从而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习惯并且重视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的自律,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设定一些小任务,比如让学生在听讲时保持良好的坐姿,并且向学生保证,谁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到一些小奖品以资鼓励。让学生通过这种小任务,在潜意识里慢慢埋下自我约束的意识,让他们可以在未来的学习路上更加自律。

老师也可以在下节课之前给学生布置预习课本的任务,一方面促进学生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的效率,预习的作用大于复习,如果学生可以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那么学习的效率一定会增强,好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们积极的养成各方面好习惯,就可以促进学生在德育素养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二、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好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尤其是年龄小的学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督促和指导,好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应该不仅其烦的多提醒,多指导,帮助学生最终培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一个小小的坐姿问题,不是老师督促一遍,学生们就可以做到的,这时候教师的耐心和细心显得尤其重要,老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并且在学习方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一些学习问题通过他们自己的主动去得到解决。

良好的习惯不仅需要自觉性,还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所以这些还是需要教师来进行干预指导的,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比如让学生把错题集体抄在笔记本上,让学生养成归纳错题与总结的习惯,让错题难题一点点减少,这让学生最终养成归纳与总结的好习惯。

三、通过微课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学习节奏是靠老师管控的,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按照老师教的模子去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锻炼,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老师可以采用微课为学生展开教学,微课可以让老师不用现场指导,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的优点,这种学习模式就全凭学生的自主意识了,可以有效地锻炼和加强学生们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养成向核心素养全方位的发展。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微课的模式,可以将教学中的知识点用视频展现出来,方便同学们更加直观的获取知识,尤其一些上课爱走神的同学,通过微课可以将没有听到的信息循环播放,而且这些微客不占用上课时间,全凭学生课下的自觉学习能力。

四、合理把握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有很多的环节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真完成,课前预习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老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听讲的效率。还有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好习惯。预习重要,复习也很重要,老师要培养学生,每完成一节课都要进行复习,加深巩固容易遗忘的知识点,通过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学生们还可以对课堂内容加深记忆与理解。

老师要在每节课下布置一些作业,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回顾课堂上都讲了些什么,加深巩固与理解,还可以通过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一些掌握差的同学进行辅导。

在小学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受益一生,甚至可以决定未来各个阶段学习的成绩,老师应该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律学习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课下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可以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