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
——浅谈世界名曲与中国古诗文的有机结合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成都市铁路中学校,四川 成都 610000)

根据现行考试要求,初高中学段,要求学生记背的古诗文大多为诗词歌赋。中国古典诗词将就音韵美,大都可以吟唱,歌以咏志。在记背的过程中,偶遇艰深篇目,很多学生选择放弃。由于都有老师讲解,所以学生并非不能认知诗文的含义。但因为古今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差异,个别学生潜意识产生了畏难情绪,从而投射为自我放弃,所谓的古诗文记背就变成了“不可完成之任务”。

此刻,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央电视台一档精彩的节目——“经典咏流传”。为响应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经典咏流传”应运而生。这档节目在时代化表达的同时,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那么,我们枯燥的古诗文记背是否也可以来“咏流传”一下呢?

为此,笔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问题一:你认为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文好,还是先背诵,再慢慢理解认知好?

答卷分析:81%的学生认为理解是背诵的基础,背诵必须以理解诗文内容为大前提。18%的学生认为古典诗词具备音韵之美,可以先背,自己品味其中意蕴,再听老师讲解,深入了解。1%的学生完全不在乎哪个先,能背下来就行了。

问题二:你会选择怎样的曲风来吟诵你记背有困难的古诗文?

答卷分析:流行歌曲换歌词40%,经典名曲直接吟诵55%,原创2%,其他3%。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的音乐创编水平,不盲目原创,能够根据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音乐来融合古诗文内容。

问题三:你认为的经典名曲有哪些类型?

答卷分析:世界名曲(即绝大多数人都能认可,且本身就很熟悉旋律的)61%;至今吟唱不衰的流行歌曲36%;其他3%。具备一定音乐鉴赏能力的初高中学生具备对音乐的独特感知,懂得筛选自己熟悉的曲目。

问题四:如果请你选择一些世界名曲来填入我们的古诗文内容,再进行背诵训练,你会推荐哪些?

答卷分析:在给出的参考曲目中,《欢乐颂》《友谊地久天长》《雪绒花》《蓝色多瑙河》排位靠前。这些曲目于学生而言,不但经常听闻,而且对其本身的歌词就很熟悉,如果要填入我们的古诗文,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

根据以上四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分析,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排斥“以唱代背”的。无论什么时候背诵,都需要了解诗文本来的基本内容、深层含义等。学生对“唱诗”充满兴趣,跃跃欲试——激趣是获得学习好效果的首要条件。

现在,我们来实践一下,用世界名曲中的部分经典曲目来吟诵中国古典诗文——中西合璧。

《欢乐颂》的中文歌词大都为四字短语,可以考虑载入四言诗。教材中的《诗经》相关篇目和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等皆可考虑。

《友谊地久天长》节奏舒缓,可以考虑载入抒情性较强的诗文。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吟唱起来朗朗上口。

《雪绒花》唱起来轻快愉悦,我们可以选取意境类似的山水田园诗或者咏物诗吟诵。王维的《山居秋暝》填进曲子,唱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在耳边。

当然,青年人的创造力是不可小觑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填词。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想研究的目的就是这样的吟唱是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是否能够有助于其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吟诵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古诗文篇目设置了两类考题:古诗文挖空默写及情境默写题。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挖空默写题。直接略去古诗文相关内容,变成填空题,学生根据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填空。正确率极高。除部分易错字难免出错外,所有题目的背诵完全正确。

情境默写题。根据古诗文内容命题,学生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正确率达到90%。反映出的问题有两类:1.易错字和“且夫”“故”“夫”这类词语的默写遗漏,意外失分;2.诗文内容理解不深刻、不透彻,句子填写错误。可喜的是,只要是涉及到的诗文,学生都能背诵。

现在得到的结论是:“经典咏流传”,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兴趣,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在接触世界名曲的过程中,学生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将中国古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找到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处。

未来,我们的研究方向似乎可以更精致一点。语文与音乐学科的交融,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都能将我们的“世界经典”与“中国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而“经典咏流传”,不仅仅是一个电视节目,一次语文课活动、音乐课活动,更将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我们的不断探索与钻研中,中国古诗文可以走向世界,世界名曲必须在我们的心中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