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枝特区新华镇鼠场小学,贵州 六盘水 553400)
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将教材中的内容知识通过实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直观的科学发展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力求在实验的指导下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之中的活动效率,促进科学高效课堂的形成。本文讨论的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型科学实验的方式促成高效课堂的形成。
教师想要创设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首先需要让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关键的方式就是兴趣引导。想要提高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只有为学生进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创设,在科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产生探索的乐趣,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师在讲解《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设一个魔术游戏情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课堂的最开始,教师首先对学生说:“今天,老师想要在课堂上为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请同学们千万仔细看好,不要眨眼睛哦!”教师先拿出一小袋被冷冻后的冰块,然后将这些冰块连同袋子一起放在烧杯中,并将这些烧杯放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在一段时间的加热之后,学生们发现袋子慢慢地涨了起来,每个学生都非常好奇为什么袋子能够涨起来。教师顺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交流,让学生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再比如:教师在教授《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景,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到户外中进行游戏,探究阳光下的影子奥秘。教师在户外开展一个“你追我赶”的游戏,这个游戏并不是让学生追赶人,而是让学生去追赶别人的影子,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加入到游戏活动之中,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影子的形态在一直发生着变化,有的时候在阳光下会显得比较的短,有的时候在阳光下则会显得非常的长,学生们议论纷纷,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题其实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接触的,但是学生平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当教师将这个活动搬到课堂教学中时,既能够引起学生的熟悉感,还能让学生升起探究的兴趣。
一场成功的科学实验必不可少的便是充足的材料准备,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科学操作能力,为学生进行合理的实验道具准备。实验素材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合理性,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材料的使用中探寻到科学知识的本质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动手操作能力的限制,在进行试验时并非一次就能成功,所以实验材料的损耗是必然的,教师多要做的便是为学生进行充足的材料准备,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地展开实验。
例如:在教授《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观察到更多的物体浮沉情况就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首先是一些学生在日常比较常见的:塑料、铁块、橡皮、木块、蜡烛、玻璃等,并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够搬运到课堂中进行实验的,所以教师在选择物品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物体的沉浮试验能够了解到其他物体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并不是所有的物体在每个学生的手里都会有一样的结果,有些因为多次实验或者其他不可控制的原因而发生了变化,教师就要根据这些情况重新为学生更换试验道具或者改变其他的实验条件,让学生能够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实验探究。
科学实验的展开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科学知识的成果都是科学家在创新探究的过程中所发现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并不是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实验过程照搬下来,对于一些有创新可能的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教师在一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有效提高科学课堂中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授《简单电路》这一节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在课堂上演示课本中的一些电路原理,让学生能够对电路的连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理论引导下进行自由的创先,让学生在电路设备中进行简单的拼接,可小灯泡在这样的拼接中是否能够发亮,每个同学都在积极的思考,然后运用自己已知的经验进行动手实践的探索。科学实验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思维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进行科学实验的方式是提高小学科学理论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探索实践,发掘学生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潜能,这也是创设小学科学课程的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