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经济开发区奇章小学,四川 巴中 636000)
前言: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培养学生利用其进行学习、工作的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大量的信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等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对于新时代的人才来说,是重要且基础的能力。信息技术因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而衍生出“上机课”,是学生在计算机房内,实际操作计算机,从而学习一些基本的能力。但是这与本文所强调的实践性还是有所区别的,起码,对于教师来说,要求是更高的。必须要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点,遵循学习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条件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可以从中有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提升,在认识上更加深入。
信息技术教学在内容创新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可以结合更多的教学方法。而且一些教学案例,操作起来实践性很强,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建议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结合多媒体的创新模式,更好地“边讲边练”,对学生循序善诱,引导他们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要想提高案例教学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意义,必须要体现案例的生活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无论是加入生活化的元素,还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非智力因素的最大调动,促进学习效果。实践教学,对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师能够自主制作课件,利用使用Photoshop、Cool3D 等等,能够让自己的课件更有吸引力。而且作为课外拓展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的作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择一堂课,用Cool3D 来制作动画片头,学生首先会被其效果吸引,然后会体会到计算机操作的神奇,更是会激发自主完成的兴趣。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结果出发,激发体会过程的兴趣,然后捕捉在实际过程中产生的兴奋点,从而更好地保证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讲,趣味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也想获得更多的能力,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良好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法的确切概念: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利用团队能力和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方式,实现自主化的学习,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整个学习环节中,“任务”是中心,驱动是“动作”,“学习”是结果。其实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常见,只是因为教学方式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它不仅仅是布置一次课堂任务那么简单,而是有独特的教学逻辑和顺序。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必须提前设计好教学环节和所要布置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理解课堂任务,并为学生准备各种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素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逐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课堂“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目的性很强,会自发寻找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资源,并且通过思路的延伸和发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法可以结合案例教学的方式,先给学生展示成果案例,然后让学生也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时学生就会需求教师指导如何作图、如何使用文字工具、选择路径等等。教师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要给予指导和题实,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协作学习不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种学习能力,所以不是要用这种方式来教学,而是真正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也许对于一些学生来讲,团队协作好像是在偷懒,自己不用被教师盯着,但实际上团队的氛围能够让他们有自觉的学习行为,更有荣誉感。首先教师要帮助小组明确实际目标,而且是要让每一位小组成员明确并清晰。学生个体通过对话、讨论、甚至是争论来获得对问题的较为统一的意见。在这个语言碰撞的过程中,常常是会出现火花的,是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质量的。团队学习的模式,能够让小组更加均质化,学生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会更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方面,一些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理解性较差,但是在其他学生的实际演练下,也能很快掌握关键步骤和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一些在课堂中“不好意思”询问的问题,在团队学习中也能畅所欲言,能够更自由地收获更多的知识。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提升教学设计水平,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善用团队写作、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逐渐积累知识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