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92)

高知群体主要是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各高校能够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要求,注重从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开展了一系列摸底调研、思想动态分析,研究制定了诸多倾斜政策。以天津某高校为例,近5 年来共发展教工党员37 名,其中高知群体党员28 人,占比76%,高知群体入党数量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校高知群体中的群众为196 人,其中提出入党申请的24 人,仅占12.2%,其中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15 人,占比7.7%,而从未提出入党申请的172 人,占比87.8%。可见,在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仍面临较大挑战,任重而道远。

一、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高知群体教师入党意愿不高,出现抵触情绪。在高校,学历层次和职称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决定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个别教师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理论学习”的思想,集中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写论文、做课题和教学、科研上,对政治理论学习不过问、不关心,而且在涉及到重大项目申报、学科带头人培养、职称评定等工作时,更多是对申报者专业技能的限制,并没有体现政治条件的要求,间接导致政治理论学习被边缘化,入党积极性不高。

(二)部分基层党组织思想认识不足,出现畏难情绪。虽然高校党委对发展高知群体党员高度重视,多次强调并专门召开会议研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的问题。面对热情不高的高知群体教师,尤其是有资历、有身份的非党员骨干教师,基层党组织往往存在无能为力的畏难情绪。有些党务工作者认为,“如果他们有意愿入党,那在本科、研究生或者博士期间早就入党了,不会等到现在”。加之日常繁忙的党务工作,导致基层支部对高知群体党员关心、关注不够,破解招法不多,使不少符合条件的优秀骨干教师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二、高知群体党员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知群体受多元化思想影响较大,独立性强,不易受影响。高校高知群体由于学历、经历和工作性质影响,养成了思想活跃、独立性强,不易受他人影响的学术性格。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轻易苟同、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是否入党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如果主观上不想加入,那任凭书记、党务干部怎样做工作,他们都不会轻易动摇,多数会以“自己离党组织要求还有差距”为由婉拒。

(二)高知群体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压力较大。高知群体业务精湛、水平高超,重视业务及专业,是学院和学校普遍比较重视的骨干。他们平时忙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写论文,做课题,本就自顾不暇。他们认为加入党组织后,会议多,学习多,写体会多,特别是支部会议和各种政治学习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教学、科研工作,无法处理好业务和政治学习的关系。而且,目前高等院校评定职称、培养学科带头人、出国学习访问等方面的遴选中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重要的评定参考指标,这就使得高知人员认为思想上是否追求进步,是否加入党组织对自身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认为教学成果、科研突出、多出论文才是唯一的重要目标,致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不够积极主动,入党愿望不迫切。

(三)部分高知人员感觉入党程序复杂。中国共产党吸收新党员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必须严格履行发展党员手续,每一个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了解这些程序,自觉按照规定程序去做,这也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需要。部分高知人员对入党程序不了解,认为入党程序复杂、繁琐,党组织需要对申请人进行培养、教育、考察,周期较长,入党材料要求严,环节较多,对加入中国共产党存在畏难情绪。

三、加强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高校高知识群体是思想活跃、个性独特、学术水平较高、研究能力强的群体,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知识,是高校科学发展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善于结合高知群体的学术和科研优势,加强对高知识群体,特别是中、青知识分子的思想引导,把吸收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作为党建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牢,使高知群体真正发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身边师生成长作用,扩大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力,传递高知识群体对师生对社会的正能量,营造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二)改进方式方法,建立对接机制。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创新招法,加大在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一方面,针对高知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建立“一对一”对接机制,选择教学科研有突出贡献且政治坚定可靠的党员高知识分子作为培养联系人,使党员与非党员教师形成“一对一”结对,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培养。结合工作实际,在坚持标准、履行基本程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谈心谈话制度,加强交流沟通。针对党外中青年教师,切实关心他们的业务进步、职称晋升、家庭困难,并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积极引导使他们向党组织靠拢。高知群体所在学院的党委委员和支部书记要深入支部、善于发现、确定目标、主动联系,做好党员领导干部谈心谈话时间、地点、对象的工作安排,同时做好追踪工作,确保谈心谈话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合高知群体实际,优化入党程序,处理好“严”和“活”的关系。“严”把标准不能减低,要把好政治首关,“首关不过、余关莫论”,重点考察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理想信念和政治修养。在入党程序上,可以适度灵活,把考察工作做在日常,不降低党员标准和不违背党员发展程序的前提下,针对高知识群体培养的特点,大胆创新、勇于作为。例如高知教师在教学、科研任务与党课培训时间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可以考虑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教师业余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和考试的方式,不拘一格采取教师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支部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大力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学科带头人、党建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班子,充分发挥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科研业务精的“朋辈”教师的感召和影响作用。同时,加大对党务干部的培训力度,确保开展党建工作和高知群体党员发展工作坚强有力。大胆创新支部的活动方式,在丰富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彻底改变高知群体对政治学习“枯燥乏味、机械呆板”的刻板印象,真正让党员“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对于有需要的专业,可以考虑将党支部设置与系、教研室设置相结合,采取党建促教学促科研的工作思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科研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

(五)建立完善高知群体发展党员的工作机制。完善目前教师的评价体系,考虑在教师出国进修、职务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考核机制中,增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权重,树立“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鲜明导向,实现对高知群体的思想引导。同时,突出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把高知群体发展党员情况作为年度书记抓党建述职考核评议的重要内容,作为日常评优评先的重要工作依据。高校党委要积极搭建各学院之间交流研讨的平台,及时总结、交流高知群体党员发展的先进工作经验,以点带面,发挥实效,不断提高高校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