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相关思考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一、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义

高校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加强党支部建设,对提升党员政治理论素养有着重要意义。让教师、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共同参与学生党建,可以将党员理论教育贯穿到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去,形成合力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也是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支部理论学习缺乏实效性

高校要求基层学生党支部宣传党建理论知识要做到落地见效,但是从反馈结果来看,支部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与组织要求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理论宣传形式来看,基层学生党支部多以会议形式,学习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2],学生党员单向被动地接受党的理论知识,在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等方面表现较差。二是从理论学习时间安排来看,党支部理论宣传和主题教育时间一般集中在一两个月之内,学生在短期内理解透彻相关知识的效果并不好,知识吸收率较低。三是从接受群体来看,学生重视专业课程知识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忽视党建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支部理论学习实效性很难得到提升。

(二)支部党员学习交流缺乏持续性

目前学生党员学习交流一般集中在支部按期开展的“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等活动中,会议或活动结束后学习热情就会减退,思想上的沟通缺乏持续时效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年级班级的差异,学生相互之间沟通较少,支部书记对本支部的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将党的理论学习延伸到课堂中去,而且教师群体参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力度仍然不够,这是导致学生党员沟通缺乏持续性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支部党员缺乏持续学习沟通的平台,虽然也有“两微一端”、“学习强国”等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强制机制,网络平台的使用率并不高[3]。

(三)支部委员会建设缺乏专业性

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委员会组织架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从支部书记设置来看,目前高校一般由辅导员兼职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性事务较多,专注党建工作时间较少,党的理论知识研读不够透彻,政治素养还有待提升,不能很好的在支部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学生担任支委会成员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成为正式党员一般在大三学年之后,此时学生的重心一般是在专业课学习、考研和就业上,很难为支委会贡献更多的力量,学生党员自身发展重心转移等原因,导致学生支委流动较快,影响党支部组织建设的稳定性[1],削弱了党支部的影响力。

三、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途径

(一)创新支部理论学习方式

针对支部理论学习方式单一、时间紧凑的问题,应该创新支部理论学习方式,丰富理论学习的内容。首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宣讲方式,将专题宣讲与现场教学、交流研讨与经验分享相结合,从被动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其次,学生党支部在进行理论知识教育时,需要考虑时间节点安排的合理性,避免短时间内填鸭式教育,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吸收率和理解率。最后,作为学生党员要树立时代使命感,应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理论知识,并结合自身特点将党建知识和专业理论相融合,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更多贡献。

(二)搭建支部党员日常学习交流平台

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支部内,要将党员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构建师生党员交流平台,教师要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的要求,将党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支部内、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都能潜移默化地学习新知识。同时,要加强运用“两微一端”和“学习强国”等线上交流载体,并采取适当的奖励机制或惩罚措施,在评奖评优时可以将其作为考量指标之一,提高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党员学习沟通长效机制[4]。

(三)强化支部委员会专业建设

党支部书记作为学生支部的领头雁,必须要加强党建理论知识学习,多向有经验的党建工作者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党建工作能力[5]。同时还需完善自身的管理能力,为选拔踏实优秀的学生党支部委员做准备。在选拔学生支部委员时,可以充分借鉴党团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在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前就加以考察,预选优秀的学生提前参与支部建设,这将大大增加支委会结构的稳定性。支部委员再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影响其他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努力提升党支部的综合素质,为党支部建设提供更优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