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广东 江门 529020)
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动力和真实目的,人的政治信仰、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入党问题上的集中反映,支配着人在要求入党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必须认真分析其入党动机,严格掌握标准和程序,确保党员质量,切忌带病入党”。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呈上升趋势,作为党组织的生力军和新鲜血液,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端正与否十分重要。因此,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我们以侨乡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影响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客观因素,进而思考在新形势下侨乡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路径。
本研究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其次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其心理结构、类型与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本研究采取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
本研究选取五邑侨乡地区部分高校学生1100 人为研究被试,共收回有效问卷958 份,有效率为87.1% 。其中,男生489 人(51%),女生469 人(49%);大一368 人(38.4%),大二249 人(26%),大三341 人(35.6%);农村320人(33.4%),城市638 人(66.6%);文科169 人(17.6%),理工科709 人(91.6%),艺术 80 人(8.4%);父母双方是党员11 人(1.1%),父母一方是党员94 人(9.8%),双方是群众853 人(89%);政治面貌为党员 32 人(3.3%),入党积极分子 247 人(25.8%),非党员679 人(70.9%);曾加入社团组织594人(62%),没加入社团组织 364人(38%);曾担任社团负责人79人(8.2%),没担任社团负责人 879 人(91.8%);校院干部 432 人(45.1%),没担任校院干部526 人(54.9%)。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入党动机与教育问卷》进行施测,并采用IBM SPSS 19 对数据进行统计。该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入党动机测评问卷,共28 个题项,第二部分由6 个单选或多选题组成,测评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情况。
统计分析表明,侨乡地区大学生入党动机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但主要可分为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方面因素。侨乡地区的大学生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自己,其次是学校和社会,家庭影响因素最小。
五邑侨乡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和积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蕴含大量的名胜古迹、历史名人、风俗民情等红色文化资源,其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珠璧交辉。所以,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相比,侨乡地区的大学生更容易受侨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入党意愿更强烈。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五邑侨乡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交汇碰撞,面临着多元文化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学生容易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影响,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同时,五邑侨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吸引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用人单位将更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将会是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的有利王牌,因此,部分侨乡地区的大学生入党动机会表现出功利性。
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到:“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作为发展和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前沿阵地,具有增进大学生党性认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等重要任务。新时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党建工作的强大引领和有力支撑,侨乡地区的高校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总体侨乡地区的入党动机呈中等偏上水平,以理想成才型为主。
但目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育形式单一,主要以大班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理论性强,针对性弱,互动性差,不够接地气,导致部分学生不太感兴趣,教育效果不佳。此外,党员的发展与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学院在选拔学生党员的时候,更注重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表现,较少关注其在家里表现,私下真实的思想动态,社会实践、义工活动参与度等。这容易在大学生入党过程中出现“重表现、轻动机,重党前、轻党后,重人前,轻人后”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成员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入党动机有其直接影响,特别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共党员,长期在党性修养之下,其思想政治觉悟更高,更关心党和国家的发展,也会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学生从小受家人的正面引导,也会受他们价值观的传递,从而更向往向党组织靠拢。
受市场经济效率意识的影响下,不少家长也越来越功利化,急于让孩子从组织上入党,而非引导孩子在思想上入党。特别大部分的“95 后”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会把最好的物质条件给子女,忽略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会认为在学校能成为中共党员是优秀的表现,会得到更多的资源,这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前途发展,希望他们能尽早入党。
在众多影响侨乡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因素下,社会、高校和家庭等都是属于外围因素,最关键的还是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这与侨乡大学生个人现实发展需求和对党知识理论水平认知程度有关。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稳定,三观还没成熟,他们渴望得到重视,容易受朋辈的影响,盲目从众入党;经过一年的生活学习,他们逐渐熟悉大学生活,更清楚个人的发展目标,再加上慢慢了解到党员发展的严格流程,入党动机会越来越清晰;到了大三、大四,不少学生出于现实发展考虑,而党员身份有利于考研、考公务员和考编制教师等事业单位,因此会出现入党动机功利性。
侨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和党知识理论的理解认知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入党动机。“95 后”的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念,兴趣广泛但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浮躁心急,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容易导致党的知识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根本宗旨理解不深,政治观念淡化、政治信仰不坚定,政治素质参差不齐等。
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端正与否,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学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更关系到党组织的纯洁性。为了正确引导侨乡大学生入党动机,帮助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了解侨乡地区大学生入党动机现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积极探索教育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五邑侨乡文化有取之不尽的德育资源,五邑华侨故土观念深厚,家国情怀浓烈,是我们开展学生红色教育的鲜活素材。我们在进行入党动机教育中,要考虑侨乡地区学生的学科与专业背景、性别差异、年龄与年级特点等,通过讲授或演绎当地历史名人的爱国爱乡事迹、参观五邑华侨博物馆、走访名人故居等形式,深入挖掘侨乡红色文化资源,做到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开展入党教育,从而提高入党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先从思想上入党,再从组织上入党,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党员发展理念,把握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的全阶段。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对党的历史、章程、理论等知识学习,提高其党性修养。高校政治辅导员根据侨乡地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党的认识,加强对党的认同,从而使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和信念。
在积极引导大学生入党动机时,也要关注家长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高校通过加强与学生家长交流,即可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真实表现,也可以纠正家长“形式入党”的思想,避免错误引导。同时,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新闻等,加强自身对党的全面正确认识,从而把正确的入党动机传递给子女,通过了解子女的思想认识、政治需求、发展规划等,为他们制定合理的入党计划。
优秀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大学生的思想品格、人文修养、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应当结合侨乡地区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打造时代感强的团学活动。例如,开展“中共党史知多少”知识竞赛、“我为共产主义代言”演讲比赛、“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网络推文大赛、“厉害了我的党”抖音视频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入党动机不仅是个人的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更是可考察、可检验的实际行动。通过审阅申请人的书面入党材料,了解社会实践义工活动表现等对其进行考察;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创新入党教育模式,如灵活运用“学习强国”、“江门先锋”等软件,实行“网络党建先‘播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加工'的模式,让大学生在尚未加入组织之前,就能接受教育和锻炼,强化奉献意识和担当精神,真正明白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义,端正其入党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