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成功就业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1.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黑龙江康健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就业模式已经不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旨在通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就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项政策和举措遭受了许多阻碍,如:创新创业相关师资的缺乏、学生思想思想意识较为陈旧。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因此需要对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相关教育和培养工作进行研究,消除这些阻碍因素,真正让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和创新途径。

一、创新创业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够较大得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提升整体就业率。创业在实质上来说,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时机成熟时,一举而发进行创业。这样,不但自己能就业,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就业。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低水平性

我国针对于大学身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且整体的培养水平较为低下,还不能够真正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学校对于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校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认识不足,同时在学校和社会上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和创业的气氛和环境。我国大学偏学术轻能力,教育模式比较封闭,大学生和社会接触不多,安于现状,普遍缺乏培养创业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冒险精神。

(三)我国创新创业师资的缺乏

我国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起步整体较晚,因此我国大学进行创新创业的师资缺乏,而且老师的创业能力不高,有的老师进行的只是理论的讲解,并没有进行实践性的工作,大部分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老师甚至都没有进行过创新和创业项目。师资的不足和老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不足会极大影响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一)注重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为此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其次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之上,否则创新思维只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大学生只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为熟练的实践能力才能够进行相关的创新和创业活动,否则就只能是之上谈兵,不能够在创新和创业的路上走下去。同时还需要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摒弃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主以考试为主要考察方式的教学模式,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二)扩大师资队伍提升整体素质

我国进行创新创业的老师较少、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因此,学校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应当注重老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老师的整体创新和创业素质替身了才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学校应为教师创造条件,使教师走向社会,通过安排教师到有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到创业一线去兼职、外出学习考察、参与企业的科研以及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同时,可以外聘企业的相关人员来学校担任老师,身体力行地为大学生讲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创新和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同时,应当在教师队伍中建立相应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学生依然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理论学习上面,仅仅是理论学习,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际能力,因此,只有通过一些创业和创业讲座、创新和创业比赛来营造高职院校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学校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还可以设置相应的资金支持和物质支持,并对学生的创业的创新行为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工作。同时制定相对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中途休学进行创业,并对他们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给予特殊的指导与帮助,解除这些学生的后顾之忧。

结语:我国大学在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工作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这就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等各方面转变思想观念。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创新创业政策,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制度进行修正,给予大学生相关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同时要注重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和创业中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大学生成为主动的就业者,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