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4)
在20 世纪80 年代,体操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体育教学内容,并在校园受到推崇和热爱,是当时学生展现强壮体质的运动项目之一,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和满足,教育思想理念的不断提升,高校体育运动项目逐渐增多,体操已失去当年的风光,并被逐渐的边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阳光体育”运动等一系列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文件的实施,体操依旧没能恢复往日风采,体操运动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束缚了发展。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时在体操教育过程中会发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自从高校体育项目全面实施新课改以来,就要求体育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部分教师还是过多地注重动作技能的协调、完美,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后的应用及身心的变化,导致许多同学未真正理解体操奥秘之所在。部分学生看似将技能学得很优秀,教师误以为教学内容很到位,但是教学观念的滞后性导致学生无法长期坚持体操运动。
目前我国高校体操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竞技性比较强的内容,缺乏足够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得体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体操运动的兴趣与热情。另外,在高校体操教学内容中,关于体操运动的理论知识比较少,使得大学生对于体操运动基本知识的掌握力度不够,难以实现大学生对体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学习。除此之外,在体操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于体操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创新,难以充分发挥出体操运动的优势,导致学生在体操课程的学习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能机械盲目地跟着教师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在体操课程的学习中难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校体操教学的特点应该是教学组织的安全性、保护与帮助的广泛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程序的严谨性和过程的美娱性。体操教学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也应该具备多种元素的评价体系。然而在目前高校的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往往是仅以技术为主,并且只是简单的通过阶段性的考试来完成评价,使得评价标准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技术动作,而对体操运动中所包含的人文和文化因素不作了解。单一的评价体系和偏重于技术,只会导致学生对于体操运动缺乏内在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这样便缺乏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和人性化,学生的能力便不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
教学观念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转变教学观念,才能与时俱进。教师应该严格遵守体操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积极关注与体操相关的运动赛事,关注运动员的体操技巧,并做好总结,与学生多沟通,关注他们对体操的认识,做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加强体操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完善,增加体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与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体操课程的兴趣与热情。所以,体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情况、教学发展目标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与设计体操教学内容,注重体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新颖性与趣味性,积极引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例如,高校可以要求社会中的专业体操运动员或者专家给学生开展知识讲座,实现专业体操内容与学校体操内容的融合,从而进一步促进体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另外,体育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体操教学活动,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操知识结构。
体操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定。无论是考核评价的内容体系,还是其评价方法,都应该是多元化的。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要兼顾体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的评价外,也要考虑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体操教学课程的考核必须突破过去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把评价重点转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评价措施中包括了教师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等这些多元的、过程性的评价,体操课教学的评价系统就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更好地贯彻教学论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更有利于推动体操教学的改革。
体操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能够间接影响到高校的全面发展。现阶段,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体育教学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然而体操教学改革仍然属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对此,各高校体操教学需要将理论基础与教学环境有效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标准,最终提升高校体操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