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00)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在校生不断增加。对于高职生的教学,受传统定势教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着重视专业教学、轻视素质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的现象,有些学生出现了思想认识相对低下、道德意识低下、心理非常脆弱的现象,他们自我我保护意识差,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困难,他们就不知所措,甚至常常会采取一些极端措施,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具体工作中需要他们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要能够与他人通过沟通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很好的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相互关照,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同时学习人文素养,才能够应对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的挑战。大学生缺失人文素质,是作为一个个体“人”的某项重要因素的缺失,是我们教育的一种残缺。良好的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工作中的“创造佳绩”提供可能。
职业教育中的技能教育提高的是学生的技术知识,它所具有的是工具价值,而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则培养的是大学生的美好的道德情操,它所创造的是精神价值。在人文教育中,教育者如果不注意方式与方法,采取一味的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就会厌烦,学生的人性就会收到压制。因此人文教育中要注意区别人文知识的教育,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的传授中,不能让学生脱离实际死背知识,在高职的人文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艺术、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在学生个体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核心作用,为了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要突出人文知识的熏陶,教育中要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相对的生活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会相应出现,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会侵蚀高职生的思想,教育中,可以通过人文教育来加强学生对于这些堕落的人文意识的批判和抵抗,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人性的美好。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学生的长足发展。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启迪学社心智。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案例进行相关的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内容可以是美学艺术、公共关系、心理健康、传统文化、影视音乐赏析等方面,这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益处。学生在欣赏、阅读中调整了心态,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修养,增强了自信,挖掘了自身的潜能,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了让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在人文课程上要选好教材。教研室教师提出初步意见后,教务处要积极审查,最后,由人文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最终审定。其次,要选好上课教师,教师要尽量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与专业知识的教育相融合。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载体,通过校园活动,如科技艺术节、体育节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美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砥砺德行,磨练意志,朔造自我。
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更多的用在对知识点的解读上,而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对高职生人格、品格、人性本位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的教育观念在高职课堂教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转变教学的观念,首先转变传统教学的观念,教师应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转变。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这也导致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教学结果而往往忽视了过程教育。在教学、学习情况评估方面基本上是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与老师,甚至用来评价班级与学校。这样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从对知识的学习和讲授的主动变为被动,让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也为了应试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则针对考点来安排讲授内容,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基本保持一致。这样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忽略教学方法的运用,没有高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缺乏直接主动参与的热情,而仅仅满足于对教师所给出的结论掌握,这样的课堂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上对知识进行传授,学生在课下通过完成作业完成知识的内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建立新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课前教师在课前要准备教学资源,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微视频教程、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的素材;课中进行合作探究阶段、个性化指导阶段、巩固练习阶段、总结点拨阶段、反馈评价阶段这样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学会学习、创新,由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情景来活化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职场情景、生活情景、问题情景等。
1.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来创设适当的情景,如小组竞赛、情景模拟、利用关键词讲故事、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话题,融入尽可能多的人文与社会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2.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创设情景
日常实践和对生活的认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量,培养良好的品德,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从关注书本扩展到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无法内化的知识,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注意搜集生活素材,根据这些素材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亲身体验、相互讨论深化认识,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创设人文情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情景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进行信息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创设情景,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通过“感动中国”等节目视频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为视频中的事迹所感动、所激励同时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美好与幸福,达到对其人文素养的渗透。
应试教育环境下,试卷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考试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以一张试卷评判学生好坏的考核体系,达不到知行的统一,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因材施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基础差异等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发展目标,同时对课程的考核也可以采用阶梯式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既有个人评价、又有小组评价、老师的客观评价。通过这样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而自我反思、自我鼓励促进自我发展,实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等的培养,完成在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教育是一门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学要与时俱进,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这是时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共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