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5)

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文件、通知等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在校大学生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依靠学校和社会力量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服务大众的实践教育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广泛接触社会、深入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完善个性品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和展现自我的重要渠道。此外,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1]大学生作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追求思想独立、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是时代发展中青年培养责任担当的需要。但就目前而言,社会实践由于经费来源有限,缺少专业教师陪伴和指导,实践资源不对等,实践活动时间难协调等因素制约。造成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参与覆盖面不广、体验性不强、缺少品牌和对接基地薄弱等问题。实践活动难以达到“人人有舞台”效果,造成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只有少部分学生或学生干部参加的“少数精英”活动的现象。[2]

当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途径、认知模式等受到网络思维的极大影响。“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碰撞时,我们要主动迎上,使其产生育人的火花。将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在育人工作中强化理念、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健全机制,赢得价值引领的主动权。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实践中应遵循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顺应新形势,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打通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的融合,拓宽育人覆盖面,优化实践效能,深挖育人内涵,提升育人效果。

一、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理念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应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要立足于全面育人的角度,深度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各种有效载体在实践前期宣传、中期跟进及后期成果展示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价值体现、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方面进行引导,通过网络平台向大学生展示暑期社会实践各个方面。让大学生在融社会、接地气、知民生的实践中唱响青春主旋律,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锻炼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同时通过网络,增加实践成果展示、实践评优等环节,让更多众感受大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增强育人的覆盖面。

二、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丰富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

当代青年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获取信息更为丰富,因此为了让社会实践更具有吸引力,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上应紧跟时代潮流,紧靠社会发展,紧绕时政热点,紧贴学生生活。应坚持思想价值引领、以人为本、普遍参与、自主开放、主体体验、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实践项目内容的设计。如通过开展英雄模范人物报告会,不仅可以使直接参加实践的学生接受教育,还可以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对其他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三、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形式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创新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可以将暑期社会实践全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管理,为暑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负责人和成员划分明晰的权限,实践活动申报立项、开展进度、项目结题等环节均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监督管理。暑期实践活动负责老师可以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实时监督管理,参与实践的同学也可以很好地激发自己的参与性与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创新实践开展的形式,创新性建立虚拟实践活动基地,配合线下开展实践育人的活动,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构建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网络虚拟实践活动,[3]帮助大学生获得逼真的、直接的实践感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实践覆盖面,增强实践效能。

四、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机制

暑期社会实践中,在利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同时,还要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管理、监督、考评机制,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正常运行。特别是要建立网络安全机制,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主人翁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应该建立高校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坚持“全面发动、重点组队、点面结合、层层深入”,邀请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各类教师加入团队,跨专业、跨年级组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建立学生群体的激励、参与等机制,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