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新思考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整合,移动终端逐渐替代了PC端成为更为灵活的互联网载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全面搭载了新闻娱乐、购物出行等高频化应用,人类社会已迈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在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过颁布《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提出,面对移动互联网日渐突出的安全威胁和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其发展管理工作,抓紧解决还存在的一些短板。手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难发现,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受到以微博、微信、QQ 为代表的即时通信软件,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软件,百度贴吧、豆瓣等论坛型软件的影响日益显著。这些新型传播媒介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形成、价值观塑造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带来的挑战也日趋突显。[1]因此,高职院校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移动网络媒体的认知能力,提升其网络素养成为当前亟需重视的问题。

一、当前国内高职网络素养教育的现状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职网络素养教育相较于新时期移动网络媒体的发展来说相对滞后。截止2018 年12 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8.29 亿,人们的生活方式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实现了移动、线上交易,使生活工作都更加方便与高效。调查结果显示,在这8 亿多网民当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多已达25.4%,并且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占比达到了 98.6%,互联网空间显然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另一块重要阵地。高职学生具备年轻人旺盛的好奇心和相对较快的接受能力,但是对于网络上一些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还相对薄弱,有可能在没有经过仔细思考的情况下盲目相信,甚至模仿、传播、误入歧途。另外,随着网络功能的日趋完善以及手机应用软件的高速度迭代,高职院校中“低头族”现象日益严重。大部分学生浪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在玩手机游戏和刷微信微博,尤其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少之又少。

面对这些难题,传统的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观念已难以适配,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手段相对滞后。学生只能从计算机基础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零散地获取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当前教育系统尚未系统地建立网络素养课程教育体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尚未被完全重视,学生仅靠零散课程的非系统化教育提升网络素养显然存在效率低、效果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职网络素养教育的意义

在未来,“互联网+”是一个能够将更多行业、平台、组织及个体的产品和服务结合在一起的化学公式。[2]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倡导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推动“互联网+教育”加快发展。“互联网+”给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带来新机遇。

(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人们过于依赖网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的发展,在大学生当中突出表现为学习能力、记忆力明显下降。新媒体搜索引擎的便捷,虽然在一定程度给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但也容易使大学生滋长惰性。例如,“百度”、“谷歌”等高效便捷的新媒体搜索引擎,会在无形中使大学生形成过度依赖,不利于学习研究能力的培育,也不利于学术功底的积淀。虽然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不应该成为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负担,但面临“互联网+” 飞速发展下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高职院校重视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制力、塑造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而不是沉迷于虚拟游戏、网络聊天中。

(二)净化当前网络环境

网络已经逐步取代书籍发展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联络聚集和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功能的认知还是比较理性的,遇到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对网络言论较为信任,辨别力不够,衍生出网络伦理、网络诈骗等社会问题。网络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网络人格的形成。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助于高职学生认真学习和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在进行网络活动时更为得体、文明,减少不良、有害信息的传播,营造出一个安全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三)稳定社会价值观念

新媒体技术为多元文化的碰撞注入了正向的推动力量,并对人们的价值取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目前,由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浪潮已溢越国门,夹杂着西方文化的价值判断与取向已经深入我国社会和高校的方方面面。近些年来不少西方媒体在炒作中国诸如战争、腐败、集权动乱等各种负面信息,蓄意出中国经济威胁论。在2015 年韩国KBS1频道推出的纪录片《明见万里》中,过度夸大我国综合国力,从而要求承担不相应的国际责任。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促使高职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平衡物质价值追求与精神价值追求,“互联网+”网络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职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政府宏观调控加强监管

政府应积极使用其宏观调控手段,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加强网络立法规范化和权威性,把信息网络的安全和净化问题作为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实现违法严惩、空间清理和舆论引导,积极营造社会整体规范和谐氛围,减少大学生受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3]加强管理网络环境的规范性,引导媒体舆论科学化,培养公众意识常态化,打造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全方位、多层次、良好健康的信息环境,还大学生一片安全绿色的网络成长空间。

(二)社会打造平台促进交流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父母的影响与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也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此外,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和社会条件造成的“数字鸿沟”,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更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因此,需要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创新资源共享方式。同时,利用手机APP 或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政策宣传,普及网络防诈骗知识,缓解大学生在心理上和生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培养各种技能,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的阶段性需求。

(三)高校开设课程积极引导

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提高课程,通过设置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引导大学生科学高效地使用网络,增强网络沟通技巧,真正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开发集教学与娱乐于一体的批量短片和微型演讲厅,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从游戏和低俗娱乐节目转到优秀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在线关注。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讨论,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实现教与学的巧妙融合,将互联网素养教育从原本单纯的、枯燥的知识传授变成一个交流分享的“群言堂”。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们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离线生活,开拓视野。引导其更加关注真实多彩的现实社会,通过自身和群体的努力在各项活动中提高思考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

(四)学生强化意识完善自我

在物欲横流的互联网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时不我待、塑造自我价值的紧迫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学会甄别和筛选海量的媒体信息,使用正确的方式发布并传播自己的观点、想法、感受。利用网络渠道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时代思想逐渐内化为科学的自我意识,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完善和提升自我,使互联网这种新时代工具的功能得以合理发挥其价值。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成为了高职院校必须注重的一个教育主题。高职院校要做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需要勇于创新,考虑“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多方协作、合理规划。采取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共同进步,让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得到一个较为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