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扶贫为指导,完善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创新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在高校教育工作逐渐推进之下,国家助学奖学金制度的设立,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相应的资助,展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教育的公平公正。但是,以经济资助为主要方式的贫困生资助机制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导致精准资助难以落实,很多学生资助工作也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在此,为了根据办学资源和条件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将其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精准资助以精准扶贫为指导。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在创新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和支持。在彰显出精准扶贫思想意识和价值之下,让大学生的资助育人水平也得到全面的提高,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大学生精准扶贫下资助育人工作的困惑

第一,大数据是否是真数据。在信息化时代发展之下,资助工作也跟随大数据时代而开展。为了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相关部门要求高校合理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接收汇总和上报。这样的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申请认定方面就会存在相应的弊端。比如,学生信息采集往往是以学生本人填写为主,这一真实性并不能有效得到考察。另外,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消费情况是考量家庭经济情况的重要关键点,这涵盖了学生生活隐私,和隐形资助是背离的。大数据如何变成真数据也成为了高校开展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难题。第二,感恩教育与拜金主义之间存在相应的对立面。在长时间背景之下,学校制定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接受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这看到了相应的成效。在没有形成正确和成熟的价值观之下,大学生缺乏信息的辨识能力,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在意志力不够坚定的情况下,思想上出现了相应的偏差[1]。比如,针对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内涵没有深刻的了解,有的学生出现攀比心理,看别人申请自己则也申请资助。这让评审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二、以精准扶贫为指导,完善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创新

(一)精确识别,为资助育人提供前提

从大学生进入校园的初始阶段出发,通过合理的程序规划,能够把贫困学子有效的识别出来。以精准识别为基础,实施动态管理,这会让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拥有相应的前提。新生入学要以绿色通道进行1 对1 的约谈,创建以班级为单位的贫困状况调查工作。在展现出基层民主制度的情况下,能够让班级内部学生积极参与,以透明的程序为出发点,能够把识别权力交给其他普通同学。这样,才会保证贫困学生在资助接受方面更加透明和公平[2]。所以,在精确识别的情况下,能够让资助育人工作拥有十足的准备,获得相应的前提。

(二)精确帮扶,让资助育人拥有关键

在对贫困学生识别出来之后,应该从学生的具体贫困情况制定出帮扶举措。这样,才会让精准扶贫的效果得到相应提高,立足实际情况能够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应认定办法,对认定的程序进行合理的规划,防止出现轮流受助的问题。在资助力度上应该准确无误,根据国家政策相应规定接受资助的学生,要按照贫困程度进行资金分档发放,防止出现平均资助问题。针对特困学生要进行重点资助,保证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资助,让其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在注重差异的情况下,以制定出合理化的个性资助方案,按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困难情况,制定出完善的精准扶贫举措。在此,让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在工作创新层面上,真正的为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做好相应的准备和支持。

(三)精确管理,为精确扶贫制定保证

创建贫困户信息网络体系,可以把贫困对象的相应资料动态情况有效融入到系统之中,开展动态化管理。在表格中记录贫困学生具体的家庭学习和能力等方面。在找准信息的情况下,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然后,根据表中的记录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相应的难点,这也是存在一定的不同。学校应该把学生的详细信息记录在数据库之中,这才会让精准教育扶贫工作顺利实施。把握贫困生的特点,通过经济捐助、成才讲座、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方式,让贫困生能够健康全面的获得发展的机会。学生在接受高校的资助教育之下,也会拥有正确的发展规划。在认识到自身学习和成长重要性的同时,能够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在经济扶贫的指导之下,让自己接受资助的洗礼,真正的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结论:综合以上分析,高校开展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之中要不断的创新理念,完善工作形式。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之中,要严格以精准扶贫作为重要思想指导,通过强化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背景之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引导和成长支持。将精准扶贫落实作为重要的方面,全面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让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洗礼的同时,拥有正确的观念,最终为成长做好相应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