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2019 年1 月24 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并联合实施,“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双高计划”的实施,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基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实际与现实诉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从产教融合、师资建设、服务水平等多维度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有针对性地破解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形成类型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国模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

一、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高职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的重要问题,深刻影响着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双高计划”提出,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要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其目标定位应在遵循一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加聚焦于自身价值定位和时代使命,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专业定位等多维度确立特色化、多样化培养目标与质量规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包括技术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等不同类型,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的学科背景、专业类别、岗位方向进行分类培养,关注不同生源的基础水平和实际需求进行分层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教学对接产业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需要通过课程与教学落实到具体的育人环节中,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合作,紧跟市场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建设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材体系。课程应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为产业服务的课程观,围绕新兴的高端产业方向发展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充分体现系统性、过程性、职业性、发展性要求,充分反映企业生产岗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双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性优化

高职院校要抓住“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遇,调整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双师素质。第一要通过完善团队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并通过价值共鸣和政策激励充分挖掘并激发教师的个性与潜能,集聚“长板”优势以提升团队的“蓄水能力”和人才培养能量供给能力。第二要注重优化队伍内部各类型教师的数量结构,适度控制和合理分配基础理论教师的数量,提升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数量;要不断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和激励评价机制,提升高职院校对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吸引力度;要提高对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要求规范和继续教育的培训力度,促进青年教师理论教学与骨干教师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与协同创新。

四、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一体化

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全过程的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校企合作步伐。高职院校要以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推动校企人才培养一体化进程。高职院校需要建构人才培养多元评价机制,以质量评价为核心,同时遵循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的发展规律,既要优化内部环境以调动高职院校内部参评的积极性,还要协调外部环境以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形成内外部多元互动的质量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在构建内外部多元互动的质量评价机制时要以院校内部评价为主,以外部评价为辅,聚集高职院校内部力量与政府及社会的外部力量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等进行评价和反馈,以此规避单一评价的固有局限,全方位诊断人才培养质量状况。

五、结语

“双高计划” 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彰显了新时代高水平高职学校重新审视其办学定位、明晰其育人功能的理念革新价值。本文以“双高计划”的政策指引为研究基点,聚焦高水平高职学校这一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载体,尝试厘清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价值逻辑以及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高职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外部共在影响关系。最后提出高水平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路径,重塑人才培养目标,革新育人理念,依托专业建设加速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