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下的大学生孝道意识研究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大学生孝道意识弱化的后果

(一)个人发展受限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太多三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名利的追求,将利益放在前面,逐渐淡化了孝道观念意识[1]。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功利性增强。大学生孝道观念淡化将会使得他们将来在社会的竞争中处于弱势,使他们个人发展受限。

(二)家庭矛盾增多

当今社会,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带有独生子女的个性标签,由于自小受到万千宠爱,父母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用来不断索取的工具,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便会立刻爆发出来,辱骂甚至与父母发生肢体冲突,因此看似和睦的家庭氛围实则充满矛盾[2]。随着社会上的利益诱惑不断增多,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因而导致家庭矛盾上升。

(三)社会和谐遇阻

尤其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和周围人接触的几率少之又少,电子产品也成了阻碍家庭亲情关系的主要原因,使人变得冷漠,所以近几年才会出现一些违背人性恶事件发生,这些事件表明由于缺乏对孝道文化的重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若个人利益得不到实现,可能做出一些有悖伦理的行为,从而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大学生孝道意识弱化的原因

(一)重养轻教的家庭教育理念

部分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只关注成绩,而忽略孩子自身素质,对孩子爱的就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让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对于父母的付出,孩子则认为是理所当然地接受,不需要回报关心他们,因此他们逐渐养成了只接受他人的关心而不关心他人的习惯。付出与回报本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互动,结果只有父母单向的付出,而接收不到孩子的任何回应。由于父母的这种抚养方式使得很多孩子不懂得感恩,孝道观念比较薄弱。

(二)重智轻德的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重智轻德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大学生孝道观念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德育,以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的好坏,老师们共识也是成绩好的学生各方面都优秀,成绩不好的学生各方面都有欠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全以成绩来评定。这种重智轻德的学校教育方式,只会培育出大批的学习机器,尽管这类学生的成绩很好,但是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很薄弱,综合素质也不高。

(三)重利轻义的社会教育因素

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使得教育也走向功利化,部分学校的教育也只是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很难使得学生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以及感恩的心境。重利轻义的社会教育也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使得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带着功利化的目的,从而弱化了伦理道德,导致孝道观念意识也逐渐被功名利禄所代替,孝道文化也逐渐被堙没或淡化。

三、加强大学生孝道意识的措施

(一)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要增强大学生孝道观念意识,必须从家庭教育抓起。为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待孩子要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能太过溺爱和纵容也不能太过严格和苛刻,这两种极端方式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3]。因此要更新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父母教育孩子要爱与严相兼,既要关心爱护孩子,给予孩子所必需的一切,也要注重与他们的交流,对于孩子的错误要及时指出,不能护短,要培养孩子能够有错就改的良好品质。

(二)改变学校教育方式

对于大学生而言,首先,改变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灌输孝道观念的局面,在高校课堂中,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以外还要联系生活实际,以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将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脑中。此外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创建,大力宣传孝道文化,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孝道文化氛围。

(三)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面对社会整体“孝意识”的淡化,国家应加强对电视节目的审查,对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节目进行整治。最后,国家还可以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传播精神文明,宣传个人先进事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树立道德模范榜样,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

四、结语

孝道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具备的美德。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盲目地追求“个性”与“自由”,造成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孝道观念的转变甚至弱化。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因此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他们的孝道意识和感恩意识。各方面要达成共识,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孝道观念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