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王京镇东马寨小学,河北 唐县 072350)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培养人类的思维和逻辑推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们必有的基本能力。要培养好学生的基本能力,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讲究优化策略,使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运用不同的方法,从导入环节入手,以探究新知为主导,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目的性,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详尽地了解,以此为切入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使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以饱满的情绪积极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循环小数”的教学过程中出示两组题:(1)1.25÷0.25,3.52÷0.16;(2)12÷9,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随机产生质疑心理,此时便是教师为学生解惑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循环小数》这节课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思维是敏捷的,认知是理性的,记忆是深刻的。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让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进而使他们对数学充满兴趣,更加主动地探究未知。因此,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将数学融于生活中,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11~20”时,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超市,他想给妈妈买一瓶果汁,给爸爸买一瓶洗发水,果汁一瓶16 元,洗发水一瓶28 元,请问:如果50 元交给收银员,收银员找你多少钱?如果用收银员找你的钱再买一瓶果汁还需要加多少钱?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依靠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加强体会。这样,通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进而更好地挖掘生活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感受生活中所包涵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很渴望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在学习中更需要倾听的对象,但是传统的数学课堂将学生的本性给压制住了,必须改变这种模式,探究更合适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不难看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确很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小学数学这门学科而言,更需要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影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动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去感受数学的魅力,促使课堂妙趣横生,主体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适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适应小学数学的学科性。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在学习“追及问题”系列应用题时,通过分组,采取合作教学堂气氛十分活跃,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学习上的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学生经常获得成就感的体验,对学习就会产生强烈的内驱力,给新的教学带来动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尝试与探索,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激励学生探索中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激发和鼓励有进步的学生,强化优等生,影响后进生。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困生更应注意培养与转化,对他们要多一些时间进行辅导与关注,给予他们希望与期待。对班级中的优生要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训练,让他们能独立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无限乐趣。一名合格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思想观。优化课堂教学是一个无休止的命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与思考。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图片、枯燥的数学理论灵活、生动的展现出来,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与数学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使用媒体技术时,首先要将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与媒体技术联系在一起,比如,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实现知识点的提出、讲述、归纳和总结等几个教学过程。将知识点应用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在课件上设置一些让小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在“正方形的认识”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做课件设置了三个游戏的关卡,将三个关卡的命名分别为“顶点”、“面”、和“棱长”,在关卡中设置知识点的概念,让学生进行学习掌握。通过在课堂上完成这样的教学游戏,既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学的知识点,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在“点、直线、面”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直线能够无限延长”这一概念理解很难,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首先形成一个点,然后点不断的移动形成一条直线,直线的两端继续延伸,或者让直线进行移动,形成一个面,从而在课件将抽象化的数学定理转化为具体的动画演示。学生根据课件这样动态展示,可以更好的理解点、线、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