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究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实验小学,河北 邢台 054300)

学生越是能喜爱学习,越是愿意朝着自己所希望的地方发展。而语文教育本身就比较重视学生的性情和人格的修养,语文教师要敢于去改变当前语文教学方式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式的改造,从而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促进学生知识和文化修养上的稳步提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一)一成不变的说教

学生从进入小学最先开始学习的就是生字词,从内容上比较简单,从形式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因此学生早已掌握学习生字词的方法。在进入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此部分的内容表现出相当的自信。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的篇幅越来越长,难度也随之加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过度地关注教学任务,对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上形式比较单一,多采取提问、讨论交流的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了兴趣,不愿意走进课文。

(二)对学生没有正确积极的评价

在对学生上课发言现状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教师上课的评价语还是有一定的期待的。学生在问卷中提到,当教师提问时,希望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能够多鼓励,不要过度为难学生;对于答对的同学,教师对其课堂表现能够有精彩的、多角度的评价。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提出问题,但是当学生答对或者答错的时候,教师没有积极地给予评价。比如学生在答错问题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地从语言上或者行为上给予学生鼓励;当学生答对问题时,教师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习以为常。而正是这种习以为常的态度让学生感觉得不到认可,久而久之让学生逐渐开始变得积极性不高。

(三)对语文学科兴趣不浓厚

语文学科多是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因为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个体感受,使学生总是处于被迫地接受知识的无奈中,而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文的学习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培养策略

(一)创新教学手段

为增强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增进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进行《蓝色的树叶》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分别从站在李丽和林园园两位同学的角度,体验自己需要帮助时持有的对他人的期望和自己未能及时帮助别人而体验到的羞愧感。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性,更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中体会到多样化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互助中展示自我的个性

现代的小组合作互助则是将教师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体验之上,这样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是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实现在课堂上的自主互动交流,从而敢于将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表现在课堂之中,而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小组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小组合作质量的提高。实际授课时,教师不妨给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来进行探究的学习,可以将任务交由各个学习小组完成,然后在课堂上邀请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从而给予学生们各自表现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避免因为有学生开小差而影响到学习进度。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忌惮教师的权威,部分胆小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敢于、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难以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知识学习给自身带来的满足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此,教师要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更愿意积极的表现、积极的表达。对此,教师可以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既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对象,又要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善于发展学生个体独特的发展潜能,尊重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发扬教育民主,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关系中更能够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源泉,也是语文教育所提倡的教育改革。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强,更需要教师对学习的引导和促成,只有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式发展,才能使得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和积极性激发出来。但是在进行课堂设计之时,教师也应该注意结合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当代学生的成长心理,以此来实现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