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车市实验中学,新疆 库车 842000)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兴起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热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教学教育问题中的重点研究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己经成为了此类研究的热点话题。我国作为重视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的繁荣昌盛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为民族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因素之一,能够对国家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对于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除了理论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出有效的策略,从而具体指导实践。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通过分析和总结大量的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分析,以期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由于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图片只是简单的翻译和讲解,未能深入拓展和延伸古诗文内涵,整体教学较为死板,导致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对此必须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时,可以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作者简介,帮助学生了解该文章的创作背景。通过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吸引学生兴趣后,教师再继续深入讲解岳阳楼相关事件,提升学生兴趣,深化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讲解和分析文章内容,赏析文章中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让学生能够从赏析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拥有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济世爱民情怀,用传统文化陶冶学生身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国的古诗文普遍具有韵律优美、格律工整等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除了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涵外,还应当深入赏析其中的精彩名句,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文中情感,并且能够将这种情感在文章朗读过程中体现出来。
例如,学习《出师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诸如空城计、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诸葛亮生平的著名历史故事,然后详细讲解诸葛亮的一生,使得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为丰满。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全文,通过适当调整语调,将诸葛亮对于蜀国的赤诚之心体现出来,通过循循善诱的语气体现诸葛亮在蜀国危难时提出的治国良策,应用凄凉的语调体现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与感恩之情,借助坚定的语气体现诸葛亮对于出师的决心与刘禅的忠心。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到诸葛亮的爱过情怀,感受诸葛亮的不二忠心,将其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相关联,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充分应用,为学生建立直观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相关问题,借助视频、音频及图片对学生多感官进行冲击,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内在精髓,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关于沧海的视频资料与图片,并且将其制作成微课文件,简单的讲解曹操一生的成就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或者让学生踊跃发言,阐述自己所了解的曹操相关的历史事件,随后再为学生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能够从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沧海的壮阔无垠,通过学生对于沧海的全面了解,进而更为深入的感受曹操的壮志雄心。
这样中国的古诗文除写人和写景之外,还存在大量描写人们日常生活或传统节日的作品。与传统相比,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传统节日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深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入与古诗文主题相符的传统节日,根据不同时间确定文章的教学主题,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例如,在中秋节前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并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词,并在课堂上预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中秋赏月和中秋团圆的感想,分享家乡在欢度中秋时候的习俗,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根据中秋赏月以及文章注释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并在教师带领下,共同赏析被千古传诵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学生通过对该文章的深入品读,深刻体会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离别和思乡情愁。
在端午节前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学习屈原的《离骚》,与学生共同回忆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然后通过微课等为学生介绍端午的起源,在完成通篇基本教学后,为学生重点讲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感内涵,帮助学生从中了解到作者所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如此可以强化学生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当对传统文化教学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对两者的综合应用,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在语文古诗词方面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