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识字教学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九江市柴桑区岷山乡中心小学,江西 九江 332100)

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出:写字及识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制约,在读写中常出现或这或那的错误,笔者从平日的教学中分析总结出几种读写的错因,以帮助学生克服,防患于未然,特提笔拟文。

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往往是被强制性地接受了某字、某词,但多数同学对所学的字词的意义及运用都不清楚,因而读写起来就出现了不少错误,具体表现在:

1.字(词)义不清,认识粗浅。例如,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园”、“圆”总是不能准确使用,问及学生为什么用错了,他们终是不能说出其所以然,后来在高年级同学中调查发现,学生在初学这两个字时,由于对字的本义不理解,认识模糊,因而就出现了同音字乱用的现象。

2.指导性不够,监管不到位。一方面由于有些班级偏大,人数过多,老师课堂中指导书写(认读)的时间有限,部分学生作业需在家里完成,尽管课堂上教师是再三强调要注意哪些方面,但学生一回家便忘光了。

另一方面,我们农村家长负担偏重,往往忽视子女的学习,对其缺乏监管,有些学生贪玩的本性难改,等到发现作业未完成时,索性提笔乱糊一顿,不假思索,这就势必造成学生书写的笔顺、笔画出现错误等等,久而久之,便形成定势,这就造成有些学生再现某个字词不晓得时也懒于去查、去问,长时间下来,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在“武”字上加一撇;在“考”字底下加一横;“导、异”不分;“买、卖”难以辨认现象。

心理素质往往对学生的读写造成很大的影响。诸如学生的表象认识、注意力、思维定势等方面都是直接原因。

1.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局限于表象。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精细,又比较粗心大意,而字、词的读写又显得枯燥无味,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只记住了汉字大体,把一些新奇,感兴趣的地方存入了大脑,而忽略了细节。例如,我们老师在听写课上不难发现,有些同学将某个字写到关键地方就止步了,或胡弄一笔,或擦掉又写,涂涂改改,这就告诉了我们学生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

2.注意力不够集中。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对单一的内容易产生疲劳,注意范围窄小。当老师讲解字形不同点,或字意差别时,学生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刚刚讲过的字,立马又写错了。

3.思维定势的干扰。从心理学分析来看,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中消极作用的干扰往往影响了小学生的读写。例如,我们很多学龄前儿童在家就会读一些诗句,儿歌。由于父母咬字不准,给学生造成错误定势,根深蒂固,很难纠正。又如,有些学生在低年级或开始学某个字词时就将该字词写错,很难更改。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生出现了上述种种错误时,我们老师去帮助克服,在这里笔者讲讲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仅供读者参考。

首先,要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教学某字时,老师可采用编儿歌,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愉快中记住字形。

其次,课堂中加强书写指导,可采用多媒体画面演示汉字的书写,帮助学生形象的认识字体。

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

1.采用部件分解法。将组成一个字的部件分解开,让学生来记住这些部件的名称,位置关系及汉字的结构,以帮助识字,如“秋”字可分解成“禾+火”。

2.采用比较法。在平时教学中,老师可将长得很像的两个字为一组,让学生先比一比,再分别组成词语来帮助学生辨清字形,识记字音。

3.运用意思诠释法。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义,通过组词、造句等多种形式练习使用字词,加强记忆。

诚然,错误总是难免的,无论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读写错误,我们教师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