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养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第六初级中学,广西 贵港 537100)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所属国家与民族及人民所展现出来的深爱之情,是对人民和谐安康、国家繁荣与民族强盛的热衷愿景与理想状态下发追求,是对国家民族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与使命感体现,是根植血脉的、历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与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家国情怀是优良传统文化之十分重要的内容与历代中华子女的价值取向,迄今为止,展示出新的时代价值。家国情怀是以国家与民族利益为主要,坚持个体价值与社会、国家的价值保持高度统一,是培育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精神支撑与价值导向,是加强文化自信与提高民族文化奠定了根基,也是增强凝聚力与实现中国梦有力的一种思想基础[2]。

一、对青少年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加入教材进入课堂已经成趋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真正意义上融入头脑却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目前,青少年面临社会的转型期,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非常突出,在面对其他国家以自由、民主等标榜的霸权文化强势渗入时,青少年在欠缺多角度理解和引导的情况下非常容易陷入盲目崇拜导致抵制本民族的良好传统。然而学校德育主要家国情怀的教育内容跟学生实际的生活脱节,对传统文化教育多是单向的灌输,课堂十分刻板与缺乏活力[3]。学生自身很少有参加各种实践的活动的机会、体验不足,缺乏对学生情感上的唤醒。加之,教师自身的文化价值与修养的差距,都会造成学生接受家国情怀教育不同程度上的障碍。因此,需要从小培养青少年爱校、爱家、爱党与爱国的家国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在实践的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使其自觉树立坚定报效祖国与服务人民之远大志向,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从而规划其人生的追求与实现自身的价值[4]。

二、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的有效措施

(一)引导青少年正确解读家国情怀

首先,学校育人教学的改革和完善一直未停止,可根据最新改革颁发与施行的相关文件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思想指导渗透并融入当前的课堂是目前提高教学的主要途径。这要求教师与学校全面加强对新规则新要求的解读,做到准确定位,全面具体,将当前教学课程的内容与家国情怀联系起来,在课程的设立与规划上统一进行补充和调整,根据教学的标准开展各系列的实践和尝试。其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的主导思想确立和实施不但受主观人为的因素影响,而且受制于当代主流政治的环境,面对当前和平年的时代背景来说,教育的主导方向慢慢向着自强振兴、勿忘国耻与维护和平等多方面发展[5]。加之,新时代下的学生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历史经历,且缺少家国情怀的教化,对爱国理解不到位。因此需及时在教学中加入和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让青少年正确理解小家和大家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历史课采用典故或事迹渲染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应用家国情怀有很大的优势与便利的条件,因历史课程开设的目的与初衷,家国情怀教育已经是初中历史教育目标中重要的组成。教师可以从历史典故的选取上着手,进一步加强增进家国情怀的份额,带动与激发学生全方面积极向上的爱国热情,创造和谐课堂氛围,以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号召力与感染力。其不仅要教师关注现有教材内的历史事故,更要重视结合当下的时政,做出多姿多彩的教学打算使其教学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国家指导思想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突出的优势,是我们最浓厚的软实力文化。”我们要主动开展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正确引导青少年去领悟优良的传统文化精髓,让对中华传统文化是认识与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不断丰富与发展校园文化。其可采用读书会、第二课堂、成立读书的社团等方式进行学习传统的经典著作,如唐诗宋词、《资治通鉴》《史记》等经典,让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6]。

三、结束语

家国情怀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流思想教育的内容,在各个领域与行业的教育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初中课程的教学来说,积极渗透并实践家国情怀可以给学生传递精准的历史观,方便全面实施与开展德育教育,也是响应了国家核心主义价值观之追求。因此,不仅需要人民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来加强青少年对家国情怀的解读,更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发挥其职能,合理有效地善用事迹来提升家国情怀对学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