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盲聋哑学校,福建 南平 35310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自闭症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自闭症教育康复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和健全儿童一样爱音乐,虽然存在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方面的特征,但不少自闭症儿童却保留了较敏感的音乐感知力。而喜欢游戏又是儿童的天性,将音乐和游戏结合起来,有效地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康复效果。
音乐游戏是在集体教学中跟随音乐,教师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通过这种形式让自闭症儿童加强对音乐的感性体验,让他们在游戏的氛围中加深对音乐特质的理解,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增强节奏感。节奏不单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更多的是用身体去感觉。而音乐游戏是培养和增强自闭症儿童节奏感的一条途径。例如,集体活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节奏乐曲训练自闭症儿童按照节奏排队、摆椅子、收玩具等小游戏。自闭症儿童在教师的指令和音乐的引导下,能够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按照节奏完成相应的游戏动作,形成课堂行为规范的同时也增强了节奏感。
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社会交往障碍。他们喜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善于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很难融入群体中来。音乐游戏则是促进自闭症儿童参加社会交往的法宝。在音乐游戏中常常有两人合作的表演游戏或者多人一组的团体游戏,通过合作在共同的律动中完成动作或学习,逐步培养自闭症儿童与小伙伴合作的意识和交往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打电话》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进行这样的音乐游戏:两个小朋友拿起电话听筒面对面坐着,在歌曲《打电话》的音乐中进行“喂,喂,喂,你在哪里呀”“诶,诶,诶,我在幼儿园”等的对话和表演,培养自闭症孩子“轮流”、“等待”、“交替”、“合作”等交往技巧,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又如,在进行“拉个圈圈找朋友”的律动游戏中,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自闭症儿童能体会到只有多人合作圆圈才会拉得好,而当音乐停止时,小朋友们必须三人抱成一团,这样才是找到朋友。这是个只有和其他同伴合作才能玩的游戏,在这个游戏过程中自闭症儿童渐渐懂得了拥抱,增强了彼此间的肢体接触,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往,促进了他们进一步康复。
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迟缓,极少与人交流,存在语调单一,语言重复刻板,词不达意等语言缺陷。音乐游戏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自闭症儿童自我表达的需要,并且通过说唱歌词加上表演互动,让他们在游戏情节中理解了语言,训练了发音,丰富了词汇,学会了表达。笔者在集体教学中常常注意采取多种手段,让音乐游戏成为集语训、歌唱、表演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游戏。例如,音乐游戏《老鼠偷吃米》是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圈,其中一个儿童当小老鼠,其余的当老鼠笼。音乐响起,教师和孩子们跟着音乐齐唱:老鼠老鼠真狡猾,偷吃粮食偷吃米(当老鼠的孩子要学会听到这句时赶快跑到中间拿食物吃);我们围成老鼠笼,咔嚓一声抓住你(其他孩子唱到这句时要齐心协力向小老鼠聚拢并抓住它)。在这一游戏中,自闭症儿童逐渐理解了“偷吃粮食”、“围成”、“抓住”等词汇的意思,并在说唱中发展了他们的语言。
又如,音乐游戏《我的身体》,教师引导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边唱歌词边拍打自己的身体部位。“我的头,我的肩,这是我的胸;我的腰,我的腿,这是我的脚”,自闭症孩子很乐于参与这样的游戏,在玩乐中渐渐学会理解和表达身体各部位的名称,达到了一定的语言康复效果。
自闭症儿童或轻或重都存在情绪行为问题,他们无法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当环境出现变化时,常常伴随着哭闹、拍门、攻击性行为、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而音乐是最好的情绪调节剂,不仅对健全人可以起到缓解紧张、放松心情的作用,对自闭症儿童也有神奇的效果。悠扬舒缓的音乐可以让自闭症儿童急躁愤怒的情绪慢慢平复,轻快欢乐的音乐可以让自闭症儿童从平淡的情绪变得开心快乐,从而缓解他们的问题行为。
例如,音乐游戏《你好歌》,教师通过钢琴弹唱“你好,你好,XXX 你好!你好,你好,XXX 你好!”把小朋友的名字弹唱出来,并以眼神同点到名的小朋友交流互动,孩子们在听到舒缓悠扬的钢琴声又听到自己的名字时,陌生不安的情绪渐渐得到缓解,能够从最初的不适应、紧张焦虑渐渐过渡到主动参与到与老师和同学的问好中来。又如,自闭症儿童都很喜欢参与的挥舞彩带游戏。两个孩子为一组,每人两手分别拿两根彩带,跟随音乐节奏做不同的动作,用不同的方式舞蹈。他们可以跟随教师的示范,也可以自己创作动作,或左右挥舞,或上下挥舞,或转圈飘舞,通过这样的音乐游戏,自闭症儿童精神特别兴奋,情绪特别饱满,参与度很高,能有效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
总之,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自闭症儿童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之一。在自闭症儿童集体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游戏能够有效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随着音乐动起来,跟着游戏玩起来,补偿自身缺陷的同时开发自己的潜能,一步一步走向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