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临平城东中学,浙江 杭州 311100)
初中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人格定型化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学以社会交往的直接性、对抗比赛的激烈性、集体表演的观赏性,对于增强心理韧性,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特征具有独特价值。
与文化课基于文本、跨越时空的社会互动不同,体育教学中的社会互动具有参与的直接性、过程的真实性、体验的强烈性、感悟的深刻性,在学生人格完善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初中体育教学受到功利价值观的影响,这一独特价值受到削弱。
1.弱化。体育课的重要性多停在口头上,在现实中容易受到各种干扰,最突出的是上课时长被文化课挤压。文化课教师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补弱;期末考试之前体育课停课复习;每天的体锻课也被安排了文化拓展课。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被简化为体育课,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运动如跳长绳、拔河比赛也被取消,对抗激烈的班际篮球赛也无法进行。有时甚至借故取消了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体育活动育人的功能被大大削弱,在体育比赛中能很好培养的社会交往能力、奋勇拼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2.简化。应试教育注重结果评价的导向对体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这成为体育教学的常态。中考体育分占30 分,涉及项目有立定跳远、跳绳、掷实心球、引体向上、仰卧起坐、800 米和1000 米跑步、游泳等,这些考试的项目得到反复强化,区教育局每年要进行体育抽测,体育抽测的项目得到重视,而其他与考试与抽测无关的项目被人为取消。除此之外,学校也重视区教育局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的项目,仅仅局限于优选的运动员。体育教学在教学实践上被大大简化。
根据黄希庭教授的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是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体育教学在涵育初中生的积极的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自立。根据核心素养理念,学生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成长。体育活动往往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目标就是任务,差距就是问题,在体育达标的过程中,也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过程。自立精神有五个特点,分别是独立性、主动性、尽责性、灵活性与开放性。学生在五个方面上表现上的差距,往往决定动作与技巧完成的质量。对于集体项目,更是决定协调性、配合度、完美度的关键。以校园足球为例,是否拥有足够的体能,这是球员履行球队责任的前提,而充沛体能的获得,离不开独立而非依赖、主动而非被动、尽责而非敷衍的生活态度。在两支球队对抗比赛中,充沛的体能、精湛的技能、完美的配合、集体的荣誉、尽责的意识、进取的态度、心理的调适等都会对比赛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完成比赛和获得胜利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更有顽强的精神,和对胜败结果坦然接受的开阔胸怀。这些都是人格不断完善的表现。
2.自信。自信是健康人格的底色。自信属于自我意识范畴,是人格的核心部分,也是在人格系统中起统合作用。自信的学生在完成复杂动作时信心满满,积极的情感体验强烈,意志坚强,充满生命的正能量,往往会取得成功。良好的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自信心,形成自信-成功-自信的良性循环,这一良好的自我意识具有统合性和弥散性,会促进文化课的学习。自卑的学生在完成复杂动作时犹豫不决,缺乏必备的勇气,意志薄弱,患得患失,动作迟滞呆板,容易产生挫折,形成自卑-挫折-自卑的不良循环。体育教学中对复杂动作进行细致分解,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掌握,在纠正错误中改进自己获得成功体验。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从失败到成功,需要成功经验的积累。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克服自身局限,获取成功,在成功雨露的浇灌下让自信的花朵开得更艳!
3.自尊。自尊是对自我价值感的肯定,是成功体验积累的结果。自立的人拥有自信,自信的人自我价值感强。自轻自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这种人信念系统里充斥着“我不行”、“我没用”的负面情绪。对于这类学生,体育老师要对复杂动作进行细化至分解,寓教于乐,用鼓励的语言暗示,激发学生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积累他的正能量,改变他的负面认识,优化他的自我意识,提高他的自我价值感。
4.自强。自强与自立相同点在于成功地解决问题,成功地体育达标,不同点在于自强更需要顽强意志力的支撑,实现对自我局限的超越,取得出乎预期的成功。“更高、更快、更强”就是自强精神在体育运动中的生动表现。自强是优秀的人格品质,自强的人在遇到挑战时拥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从正面的角度看问题,愈挫愈强,屡败屡战,斗志昂扬,信心满满。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对完成复杂动作的同学适当拉高标杆,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实践表明,体育运动能明显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能让他们更积极地以开阔的心胸接纳失败,并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为自我超越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总而言之,体育运动从社会交往、改变认知、增强情感、强化意志、固化品行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分体验成功与喜悦,塑造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特质,为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与未来的社会生活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