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博物馆,河南 周口 466000)
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集中体现在当地博物馆,博物馆人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和学术研究成果资源,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制定符合当地公众需求的研学旅行课程,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周口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展厅面积8000 平方米,承担着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学术研究等功能。该馆作为宣传本地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树立和提升周口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如何有效且富有趣味的把中原地区5000 年文明史通过简短的研学实践活动传播给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正是当下周口市博物馆社教工作者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1.春秋时期的“曹公”盘,1973 年淮阳县大连乡堌堆李出土,是春秋时期曹国国君与嫁女于陈国贵族的陪嫁器。高8 厘米,直径38.5 厘米,圆形,浅腹,附双耳,圈足,口饰窃曲纹,足饰蝉文,盘上铸铭文21 字:“曹公媵孟姬,母盘用祈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寿用之”,记载了作器者的身份称谓、出嫁女的称谓、器物名称,以及祝福的话语。曹公就是曹国的国君,曹国位于今河南濮阳一带。此器见证了曹国与陈国政治联姻的历史。
2.汉代玉蝉,这件玉蝉就是一件和田玉“汉八刀”精品。汉代玉器制作一改过去纤巧繁细的作风,表现出雄浑博大、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刀法遒劲有力,寥寥几刀,即见神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八刀”。玉有灵气,蝉的幼虫能从地下破土而出,又能金蝉脱壳,所以古人希望以此达到复活重生的目的。
由此两件不同类型的文物断定,古人对蝉的运用很是讲究,且具有普遍性。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人们对蝉文化的青睐一直居高不下。古人对与蝉的推崇,广泛的应用在生活和文学之中的创作,逐渐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蝉文化。今天我们从考古挖掘出土众多与蝉相关的器物中慢慢的对蝉文化进行探索,从出土的器物来看,蝉型器物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蝉文化的形成较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晋 陆云谓蝉有五德:文、清、廉、俭、信,被古人誉为“至德之虫”,故君子常以蝉自喻,被文人骚客所喜爱而涌现出大量以蝉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综上所述,蝉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蝉的物象文化阶段;第二个阶段,为蝉的意象文化阶段。
如何把蝉文化进行梳理整合应用到实践教育之中,把博大的传统文化实践化,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呢?下面就以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的课程开发进行简单的探讨。
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需要严格把握的一个原则是与校园学习的区别,只有做到这一点方可与校园教育形成互补,并增强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周口市博物馆以与蝉相关文物为载体,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出蝉文化,借用蝉文化的独特文学地位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博物馆研学旅行中适当加入一些手工体验和互动性游戏有以提高研学学生的兴趣。
1.蝉相关文物的文化内涵。参观博物馆之后,提问一些在展厅中展示的与蝉有关的文物,加深对蝉文物知识的了解。提出问题:古人用蝉做纹饰图案、制作蝉型物品的寓意何在?以对话问答形式畅谈自己对于蝉的寓意的了解。
2.蝉的科普知识。提出问题后,引申出蝉的科普知识内容,从蝉的名字、结构、种类、习性进行简单的科普教育。积极调动出学生们的好奇心理,激发其求知欲望。
3.蝉与生活和文化。首先简述蝉与人生活的息息相关之处,对蝉文化的形成做简要概述,蝉被文人赋予的“五德”及对古人的影响。蝉列举一部分咏蝉的诗词、散文等。根据不同年龄段还可以设计相应的与蝉有关的儿歌、动画等内容,以增强画面感、视听感。
4.手工制作体验。开展手工和互动游戏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教材包的设计开发和互动游戏的课件设计,然后由研学导师教学授课。以蝉或蝉文物开发一部分手工,用来活跃活动氛围,同时提升研学质量,增强研学吸引力。比如:蝉冠的制作,剪纸,绘蝉。文学表演:成语接龙、典故表演等。
5.活动总结。对与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蝉为什么被誉为“至德之虫”,蝉的“文”“清”“廉”“俭”“信”五德以及蝉的“脱壳重生”习性是被古人或文人所推崇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古代文人的这种高贵品质,用蝉的品德及古人的诗词来激励自己成长,并对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开发一套完整的研学手册对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课程主题是蝉文化,所以内容与蝉息息相关。设计一些与蝉及与蝉相关的问题,可以先从蝉文物入手,首先提出本次研学活动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几种与蝉相关的文物;蝉相关文物最早出现于什么时代?蝉的生活习性如何?请写出蝉有哪五德?人们对于蝉的精神寄托?你知道哪些与蝉有关的诗词等问题。
综上所述,博物馆研学旅行增强了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以文物为基础,开发出研学课程和手工制作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习传统文化积极性及求知欲望,是对校园教育的有力补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游、做、趣相结合的优质成长学习过程。博物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在快乐中求学是博物馆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不但增强了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让博物馆的“冷”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也丰富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方模式,改善学习环境,提升自身素质。博物馆教育与校园教育相互补充,学游结合,开拓视野,综合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