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黑城中学,河北 邢台 054300)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中学教育的主体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正处于知识体系架构与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经典诵读内容的渗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学生的涵养,令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但就我国现阶段中学语文教育来说,经典诵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局限于形式,无法真正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由此,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就中华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的融合展开大力探索。
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期盼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得到丰富的情感认知体验。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肩负着各方面寄予的厚望,不得不加快学习生活的节奏,而很难静下心来真正品味国学经典。因此,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中学教师应尝试为学生设置导入情境,引导学生直击诵读作品的核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经典诵读篇目进行朗读,在咬文嚼字中体会中华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说,在引领学生诵读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教师应该以诗歌描绘的景象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高远意境进行思考想象,激发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进而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产生自豪与向往之感。如此一来,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让自己置身于诗歌情境中,站在诗人的立场去想象东临碣石、登山望海的壮丽景观,体会作者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将经典诵读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移情是扩展学生的情感经验,引发学生体验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利用这一点,深入挖掘并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与作者、作品发生共鸣;让文中情感的飓风在学生心中席卷并产生强烈的卷入感;鼓励学生通过诵读表达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朗读效果。
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情感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经典作品背后作者的成长、经历、情感体验背景,激发学生联想,启发理性,开拓见识、陶养性情,润色情感。将作者的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让人物情感有血有肉更加真实丰满。通过诵读的表达形式,渗透文字背后的精神价值深入浅出直击心灵深处。如诵读中激发学生联想三国中周朗的英姿,感悟《念奴娇·赤壁怀古》淋漓尽致的豪迈情感;岳飞《满江红》荡气回肠的中爱国情怀。
经典作品是作家心血的凝结,品味语言,透过字里行间,感悟作者潜藏文本中的情感:豪迈、悲愤、婉约等;把握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的描写,揣摩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诵读,演绎作者内心情感。教师可抓住国庆节、毛泽东诞辰契机开展诵读毛泽东诗词教学。如《沁园春·雪》,教师可以采取话剧改编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学。教学前,将诗词教育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赏析赏北国大美风景的同时,感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魄。追忆激情岁月,再造人物形象,以历史背景为舞台,外化情感表达。
大多数初中生都比较钟情于故事,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某一国学经典背后的故事,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悟,以此来丰富学生诵读时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诵读变得更生动、更具感染力。例如,在进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诵读训练时,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下有关陆游的故事,一向主张打仗的诗人陆游,一生都想让国家完整,到死都不放弃。陆游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由于秦桧的陷害,无法走入仕途。陆游是一个诗人,却对战争具有敏锐的视角,可惜一生不被重用,反被奸臣诬陷而惨遭被贬。即使到了68岁的高龄,爱国情感丝毫未减,日思夜想报效国家。学生通过对陆游一生坎坷遭遇的了解,会与诗人产生共鸣,诵读时更能把握诗人的一腔悲壮!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民族精神,在诵读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其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以此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