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重庆 404500)
电阻定律是物理电学中的知识,也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应内容的延伸。在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怎样在教学中有效的融入科学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教师要注重思考的问题。物理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包括科学思维、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高中物理课程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之前的物理课程标准对比,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加全面,能够体现出物理课改的发展。本文就以“电阻定律”内容为例,分析物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内容和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要求是要通过实验,对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进行探究,明确电阻定律。这在课标解读中有细致的说明,即要在实验探究中掌握导体电阻率概念,了解常见金属导体电阻率大小排序,还有电阻率和温度间关系。当前的教材中就是依照要求编写的。而新课标除了原有的要求之外,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认识金属丝电阻率概念。基于这些,可以设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电阻定律含义,了解电阻率概念,明确电阻率和温度关系,让他们能够形成和电阻有关的物质概念;其次,基于科学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并且要就定量以及定性层面分析实际案例,通过推理和归纳得到电阻定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多种能力进行培养,包括科学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逻辑推理探究之后,让他们使用科学方法对现象本质进行探究,让学生能够形成事实探索真理的意识和责任。
能够对导体电阻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则要求掌握几方面因素,包括材料、横截面积以及长度。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深入认识影响导体电阻的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探究,锻炼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2]。首先,在引导猜想上,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如,家用灯泡用的时间较长之后会变暗、家用电器电线粗细不同等,让学生猜想都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导体电阻,让他们回忆中学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合理的发散其他因素,例如,通电的时间。其次,在定性验证上,可以通过运用实验盒,把铜片当作电极插入到作为导体的溶液中,对电路进行连接,先对铜片横截面积进行控制,变化溶液长度;之后在反过来;最后,再让溶液长度以及铜片横截面积固定,对溶液种类进行改变,观察灯泡亮度情况。通过验证,学生能够得出结论,证明材料、横截面积以及长度都是影响因素,通电时间并不会影响到导体电阻。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让学生感觉枯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把导体电阻拓展到液体电阻,能够让学生改变以往的固定思维。基于连续对变量进行调整,学生可以观察灯泡亮度情况,思考电阻变化情况。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导体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和电阻的关系。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基于实验探究以及理论分析,深入的定量认识导体大小和影响因素间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分析能力[3]。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案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组内合作完成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师生可以一起合作,最终引导学生的出结论,让他们认识到“横截面积一定,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而当长度固定时,和横截面积之间就是反比例关系。温度也是影响导体电阻的一个因素”。
导体材料的最佳尺寸一般很难测量以及获取,比如,长度与横截面积相同,然而导体材料不一样,或者是横截面积与材料一样而长度不同的导体、还有导体横截面积测量。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解决,还能够对他们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
教师要进行引导,理论分析。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授电阻和长度关系模型,得出材料、横截面积一致下,导体电阻和长度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之后让学生尝试探讨构建电阻和横截面积关系模型,研究二者之间关系。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行锻炼,让他们能够意识到科学探究方式是多样的。
基于从定量以及定性方面认识电阻。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电阻定律内容进行概括以及归纳,能够理解和运用计算公式,对学生的物质观内涵进行补充。教师还需要做好总结,包括电阻定律与电阻率和有关知识,说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还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电阻特性。
综上所述,基于对新课标要求以及教材中电阻定律知识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学习进阶思想,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对电阻定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掌握相关知识,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另外,就现阶段物理课程实施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在教学中体现出科学探究,引入新的研究成果,提升教学有效性,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