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葛源镇青苗实验小学,江西 上饶 334303)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好语文是学生走进知识大门的基础。但是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教师看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机械式的像学生灌输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这样的教学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立足社会发展的保障,而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升能力和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立足社会发展所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既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终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年龄小,学习能力强,这一阶段正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最佳阶段。在小学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文学素养、知识应用能力,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彰显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价值,让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熏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为其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关学生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融入核心素养,将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起来,进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进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1]。如,在《荷叶圆圆》这一课中,在讲解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然后就这些生字指导学生查阅字典,掌握这些生字的读音。在接触生字障碍后,教师再拿出记账荷叶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荷叶有什么特征,然后再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是如何用文字阐述荷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少,这也使得他们在学习语文时很容易失去兴趣,进而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是一种知识积累手段,让学生多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和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多阅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升华情感[2]。另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进他们喜欢的书籍和再试,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提升素养和能力。
语文这门学科与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学习语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小,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生活认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如,在《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一课中,柳树和枣树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学生对这两种树都有一定的认识,在教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讲述枣树和柳树有哪些特征?为了突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观察柳树和枣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想实现高效教学,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互动。以往,语文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在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载体,与学生展开互动,启发学生思维发展[4]。如,《坐井观天》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列举问题:“青蛙在井里看到的天空为什么是那么的小?”围绕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考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提问、互动,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开阔思维,提升能力。
综上,核心素养是小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学习、个性发展的重要素养之一,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中,教师要革新教学方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中,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