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第八小学,江西 上饶 334100)
童话是儿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发儿童对世界的想象,感受世界的博大与生活的美好。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儿童的关注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童话在新课改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童话的地位作用不断得到提升,对于大力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实际的童话教学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语文教师对这种契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文体知识欠缺,认知偏狭窄,导致粗暴地将童话当成普通课文进行讲解,不尊重童话的文体特征,不顾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依托,探索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作用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目前小学阶段的教学来看,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教师在教学时经常抱着你追我赶的心态,希望向学生灌注更多的知识。但是,在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之下,会让小学生感到压力,进而压抑了小学生的童真,在这种催发式的教学下,小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创造力不能得到激发。而童话类题材本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而定的,是符合这个阶段的教育要求的,利用童话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小学生打开语文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促进学生创造力的诞生。因此,在进行童话教学之前,教师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小学生对童话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时常给小学生讲一些引人入胜的课外童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小学生对童话学习的激情。
童话这种儿童文学,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比较曲折,且将生活中的事物包括花草树木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故事通俗易懂,常常在曲折的故事中使学生产生想象和联想,教会学生一定的人生道理。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故事情境之中,让小学生通过故事情节联想出其具体的场景,这将有利于小学生想象思维的激发。
就目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喜欢遵循教师讲授的模式,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性不强,起不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将小学生真正带入童话文学的学习中去,比如,为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改编成一个小的情景剧,再鼓励小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按照剧本将故事演绎出来。在演绎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气氛的烘托,要灵活控场,引导小学生投入到剧情中去,通过必要的对话和一些动作的辅助去还原童话故事中的情景。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和情景还原的方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集中学生的精神,使小学生在玩乐中学习,还能通过故事演绎促进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一举两得。
童话故事虽然喜欢将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拟人化,故事情节曲折夸张,但是,其创作源头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我们生活中的经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话,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根据童话本身来感受生活,让小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去体会童话故事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丑小鸭》时,学习到丑小鸭因为外貌与其他鸭子不同被其他动物嘲笑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觉得丑陋的事物,并提出问题:“在你遇到丑陋的事物时,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这个问题的提出一定能够引发小学生积极的探讨,然后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经历。在学生发表了言论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设想:“如果你是丑小鸭,遭到同伴们的取笑,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由此带领学生感受童话故事中丑小鸭的心情,教会学生不要“以貌取人”的人生道理。
传统的教学都是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时间一长,小学生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的熟悉,没有了之前的新鲜感,也就难以集中精神去学习。所以,为了满足小学生爱好新奇的心理,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当下,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育中广泛运用,我们在开展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就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后除了固定的家庭作业布置以外,很少让学生做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这对于小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童话教学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利用之前所学过的童话知识,自己创作出一个童话故事。在创作期间,学生可以一个人一组也可以多个人一组,通过与同学之间合作,集思广益,创作出一个有意思的童话作品,并将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另外,为了烘托这样一种创作氛围,教师还可以举办有奖制童话创作比赛,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兴致高涨地去创作自己的童话作品。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美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更是引导小学生树立故事逻辑、奠定情感基础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应该跟随时代进步,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方式。